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0551|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上海人吃的蟹>>之文再说白虫蟋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15 00:0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秋蟋雅致 于 2012-2-17 21:47 编辑

此文由 ljbljb 发表:
  2012年2月6日上海<<新闻晨报>>A4~5版,有一专题报告讲上海人吃的蟹的原原本本.小小的蟹苗里面隐藏着相当大的风险,几乎决定着蟹农一整年的命运.
附图一
   
  蟹苗从卵蜕壳后,从一期溞状幼体逐级蜕壳到五期溞状幼体,再蜕壳变态到大眼幼体,每蜕一次壳,池子里的水质,饵料要求都不同,期间还要人工增温和增氧,这些全靠经验、眼力、手感,光靠理论是行不通的.
  幼龄蟹苗五期后有黄豆大小,叫着"豆蟹"或"豆苗",再大些有一元硬币大小时,具备了成蟹的一切特征叫着"扣蟹"或"扣苗".
  每一季蟹苗的情况都千差万别,养蟹不是单靠书本上的知识,凭的是经验和每户人家自己的摸索.蟹苗的种源至关重要,蟹苗单凭肉眼是看不出好坏的,上年底本年初蟹农花重金买来蟹苗,辛辛苦苦把蟹养大,直到六~七月份才能发现是否上当.
  正常情况下,那个时候的蟹基本可以长到一两半大,有的甚至还能长到二~三两,网一放下去就能捞上蟹来.如果蟹种有问题,蟹就会停止生长,网放下去,什么也捞不上来,或者捞上来的蟹个头非常小.
  正因为蟹种如此重要,蟹的父母系亲本选择就异常苛抠和讲究.母蟹2两半左右,父蟹3两半以上,年轻体壮,肥瘦适中,最为合适.必须长得一副纯种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的模样,细节如额齿凹凸比较明显等也要讲究,不能让诸如辽河系等外来蟹种混入,以免影响后代纯度.
  更重要的一点是:母蟹父蟹还必须来自异地!比如父蟹是安徽籍的,母蟹就从崇明本地母蟹里挑,决不能近亲交配,务必生出聪明美貌的下一代.按一公二母的比例把它们搭配好,确保有效繁高产地繁育出优质的仔蟹来.
附图二

  在这个特殊时期,亲蟹得到最高的待遇,每天吃到美味的小鱼小虾,用于补充营养.大约15天后,母蟹怀上蟹宝宝后就必须与公蟹分开,让母蟹有一个单独安心育儿过程.
附图三

  蟹苗由卵蜕壳后,从溞状幼体长成大眼幼体,会被送进养殖基地,开始长为成年蟹的过程.上海人每吃一只蟹,背后都可能有着极其复杂的身世:湖南的蟹爸和崇明的蟹妈,在南边的江苏盐城或启东的土池孕育成大眼幼体,再在北边的赣榆被培养成"豆蟹"或"扣蟹",然后被卖到全国各地的养殖水体,一小部分在昆山巴城的水体里长大,按不同的待遇分为湖养与塘养,更多的同伴可能在太湖,固城湖,洪泽湖,宝应湖,高邮湖......乃至远到四川,云南,新疆的湖泊水库里生活成长,然后它们被捕捞上岸,相当一部分会被运阳澄湖先洗个澡---有时可能澡都不用洗,直接半夜运送到巴城批发市场改换户籍---被蟹贩子、二道贩子、菜场、饭店......层层转手,最终以阳澄湖大闸蟹的名义,端上老饕们的餐桌.
  大闸蟹的养殖之道如此的繁复深奥,白虫何尝不是如此呢!
  自我发表了孵化白虫的文章后,有许多网友咨询繁育白虫的问题.我把我孵化白虫的经验告诉大家: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想通过自己个人的努力,亲手培植繁育出一个厉害的白虫蟋蟀种群来,那是不可能的!
  大闸蟹的人工养植背后有着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之间有着互享互利的联系.白虫蟋蟀的培育目前已经形成少数大规模份房的专利,那是他们历经十余心血、花费巨额资金换来的,当然是严守私秘决不外传的.
  何谓大规模份房呢?我说两个事例,大家可以比较一下:
  2007年,我向知名份家讨教孵化白虫蟋蟀的知识时,他对我说:"每一期白虫蟋蟀孵化养殖结束后,派人从产卵用的细沙中轻轻筛出、仔细挑选、合格的蟋蟀卵,要用脸盆来装,而且不止一只脸盆!每一期单消耗掉的玉米粉就要以吨来计."
  2011年秋季,我在上海近郊农村捉了近一百只左右的野生雌性蟋蟀,放养在三只大缸内,并用扁盆装上细沙供它们产卵.秋后从三只产卵盆的细沙中,总共筛出的蟋蟀卵数量,没能装满一支我捉蟋蟀用的、直径2公分、长度10厘米一端有竹节的竹筒!我一次孵化过六只泡沫箱的白虫蟋蟀,饲料总耗没过一公斤.
附图四 大缸的妙用:
这是叠在一起养三尾的大缸,为演示缸的大小用了三只蟋蟀盆.

这是养三尾大缸的内部情况

这是养三尾大缸里的竹筒,水和食及露头的三尾


  那么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是否就无路可走了呢?答案:不是的!
  
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不能自己亲手培育出一个优良白虫蟋蟀品种种群来,这是因为一个物种的个体生存数量总数是决定这个物种是否处于哪种濒危等级的决定因素。从上面说的母蟹父蟹还必须来自异地!这中华绒螯蟹有着庞大的自然种群数量,给了种蟹没有近亲繁殖的数量保证.而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因个人手里掌握的种蟋的亲本数量很少等因素,不可避免会发生近亲繁殖、或与其它种蟋混血,造成种蟋种群原来的品质发生偏差、退化,这是原因之一;本文回帖第一十三~四楼好友"红黄"说过:"大份房,一只种母,出不来100只以上的秧子;小份房,一只种公贴不出40只以上质量合格的蛉,就都别份了,肯定一代比一代差,种群数量的本质不是绝对的个数,而是后代繁殖存活率。"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能够得到优良种蟋的符合要求的合格后代,是少之又少的!这是原因之二.我在 [原创]如何把第一代纯野生秋蟋卵孵化成大个厘码的白虫蟋蟀、[原创]如何定向培育孵化打斗能力超强的白虫蟋蟀、[原创] 如何保持所孵化白虫蟋蟀的品种及野性 里曾阐说过这些原因,知道了其中的道理,针对物种繁殖规律,充分利用它们,个人小规模孵化白虫蟋蟀还是能够有效地以很小的成本通过孵化,得到少量的不确定的各色各样优质的打斗白虫蟋蟀来的.
  方法是:白秋混血.其实这背后是充分利用了大份家的孵化规模和野生自然种群的大规模数量、及物种的杂交优势!
  方法一:于秋季购得优质公母白虫蟋蟀,同期早秋去野外捉得上品雌性野生秋蟋(最好是原雌;如不是原雌:后代中要仔细辩识、剔除同一雌蟋在野外交配盆内产卵、再由人工一同孵化成虫的纯野白虫!)或野生大将蟋蟀,或斗场中上佳斗品秋蟋.按秋公白母或白公秋母交配得到白秋第一代优质虫卵,孵化后即能得到他选杂合第一代蟋蟀.这第一代杂合蟋蟀有着物种杂交第一代的优势,我们可充分利用这第一代杂合白虫蟋蟀,去斗场驱敌赶将.
  随着同一种群内部交配孵化代数增加,杂合优势会迅速下降;或者与其它品种蟋蟀交配,造成该斗蟋原有的优良品质发生偏退,所以杂合白虫蟋蟀我们只利用它们的第一代!近亲交配可使显性有益性状的基因纯合---即物种提纯,但也可使隐性有害性状的基因纯合---即物种退化。
  方法二:自己手里已有一只优良斗蟋,用它作为种蟋,选择上品雌性蟋蟀与之交配,得到优质虫卵,以此作为种源,近亲交配,提纯种蟋品质.按祖、爷、父、儿、孙、重孙、灰孙,近亲交配七代,使显性有益性状的基因纯合得到稳定,并每一代都仔细去除隐性有害性状基因纯合的产物,即物种退化的后代.一般近交七~廿十代后物种的遗传基因会得到稳固,动物杂交七代后,遗传基因可初步达到稳定;草本植物(如玉米)廿十代后遗传基因可达到稳定状态,昆虫基因属于草木结构,近交孕育的白虫蟋蟀后代要经过廿十代后遗传基因才能达到稳定状态.那时,再用遗传基因稳固后的第廿十一代与野生秋蟋杂合,与方法一同样,即能获得自选第一代杂合白虫蟋蟀.
  保持自己手里少量的种蟋不断种,从第廿十一代起,代代与选出的野生秋蟋交配,能年年得到自选杂合第一代的白虫蟋蟀.
  上述两个杂合方法都有同一个生物学的学名:生物远端杂交.
  对野生秋蟋来说,每年立秋野外发生的秋蟋都是远古蟋蟀一脉的远端.
  人工孵化的白虫蟋蟀因有了人工的参与,改变了野生蟋蟀的原有生活习性,在交配,繁殖,饮食,行为,打斗,体形,相互关系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形成了蟋蟀新的一脉---白虫蟋蟀.特别是近交(野外几乎是没有的;极近交:父与女、母与子之间的交配是决不会有的!),到达第廿十一代遗传基因初步得到稳固后,也形成了白虫蟋蟀一脉的远端.
  同源两个具有稳固遗传基因的远端一脉远系血亲物种之间的杂合,会产生生物学意义上的杂合第一代的遗传优势.
  据我所知,就是具有大规模孵化白虫蟋蟀的份家,每年都会去山东等地收集大量的上品雌性蟋蟀,对自家所份的白虫蟋蟀进行秋白混血、选种育种.手中没有大量优质白虫蟋蟀种源的个人份虫玩家,用我说的上述两种方法,每年也能得到不同品种样色的优质杂合第一代白虫蟋蟀,这不失为一个价廉、简单、有效的方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3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2-2-15 01:31:55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学习了。。{:soso_e179:}
3#
发表于 2012-2-15 02:31:25 | 只看该作者
蟋蟀 螃蟹都是好东西,感谢楼主分享自己的心得{:soso_e142:}
4#
发表于 2012-2-15 05:39:0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5#
发表于 2012-2-15 05:39:13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2-15 05:39:23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2-15 08:50:08 | 只看该作者
费心了{:soso_e179:}
8#
发表于 2012-2-15 09:09:3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9#
发表于 2012-2-15 09:19:54 | 只看该作者
血缘要远。{:soso_e100:}
10#
发表于 2012-2-15 09:50: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太專業了,一般的人有點看不懂,看懂了也學不會,只能頂一個.
11#
发表于 2012-2-15 10:49:28 | 只看该作者
听讲后懂了不少,要第7代后才稳定,功夫不小,至少2年以上。
12#
发表于 2012-2-15 11:25:5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79:}
13#
发表于 2012-2-15 11:28:37 | 只看该作者
李哥,选种与保种一定要分成2件事情来分析,昆虫的基因是草木结构,不同于哺乳类的钢筋结构,所以不适用7代后能稳定的规律。

点评

谢谢徐仁兄的回帖. 我查过有关资料:动物杂交七代后,遗传基因可初步达到稳定;草本植物(如玉米)廿十代后遗传基因可达到稳定状态. 昆虫基因属于草木结构谢谢告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2-2-15 13:09
14#
发表于 2012-2-15 11:36:03 | 只看该作者
不过有一点绝对认同李哥观点,份虫没有捷径可走;

大份房,一只种母,出不来100只以上的秧子;小份房,一只种公贴不出40只以上质量合格的蛉,就都别份了,肯定一代比一代差,种群数量的本质不是绝对的个数,而是后代繁殖存活率。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15 13:09:06 | 只看该作者
红黄 发表于 2012-2-15 11:28
李哥,选种与保种一定要分成2件事情来分析,昆虫的基因是草木结构,不同于哺乳类的钢筋结构,所以不适用7代 ...

谢谢徐仁兄的回帖.

我查过有关资料:动物杂交七代后,遗传基因可初步达到稳定;草本植物(如玉米)廿十代后遗传基因可达到稳定状态.

昆虫基因属于草木结构谢谢告知!
16#
发表于 2012-2-15 13:15:03 | 只看该作者
技術上的問題,我只能去享受果實,你們辛苦了!
17#
发表于 2012-2-15 13:17:14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的帖子最大的亮点是无私的精神!值得敬佩!{:soso_e179:}
18#
发表于 2012-2-15 16:26:05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2-2-15 17:37:26 | 只看该作者
20#
发表于 2012-2-15 19:47:46 | 只看该作者
有道理.顶!{:soso_e179:}
21#
发表于 2012-2-15 19:50:20 | 只看该作者
{:soso__15421887472915704789_4:}
22#
发表于 2012-2-16 14:49:45 | 只看该作者
技术贴支持。{:soso__14706627393360659405_3:}
23#
发表于 2012-2-16 15:22:28 |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12-2-16 16:54:10 |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12-2-16 17:00:44 | 只看该作者
顶。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6 20:17 , Processed in 0.10184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