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0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蘇盆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6 13:5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602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451 background=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mages/bg.gif>
<P>蘇盆收藏 <br>(沈飛 2006.01.06)</P></TD>
<TD vAlign=top width=122 background=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mages/bg.gif></TD>
<TD width=13 background=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mages/line03.gif height=403 rowSpan=3> </TD></TR>
<TR>
<TD vAlign=top align=middle width=573 background=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mages/bg.gif colSpan=2></TD></TR>
<TR>
<TD vAlign=top width=573 background=http://images.gg-art.com/identityroom/images/bg.gif colSpan=2 height=201>
<P>  蟋蟀,古稱促織,又稱「蛐蛐」,因善斗而為人們所喜愛。蟋蟀罐,上海、蘇杭一帶稱「盆」,多為細泥燒制,雖是養蟲器具,可一問世就為蟲迷們所鐘愛。這些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的小泥罐,不但有良好的透氣性和吸水性,適合於蟋蟀生長,而且外觀淳樸古雅,富觀賞性,有實用與審美的雙重價值。陸墓鎮的蟋蟀盆之有名氣,猶如景德鎮的瓷器、宜興的紫砂茶壺。<br>  陸墓鎮距蘇州市中心3公裡,陽澄湖西側,是個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陸墓鎮的得名,是因為唐德宗時的同平章事(即宰相)陸贄葬於此。陸墓鎮的蟋蟀盆之聞名於世,大約要追溯到南宋時期。當時康王遷都南下至建康,即今天的杭州。宰相賈似道在歷史上是個有名的誤國奸臣,但在飼玩蟋蟀上卻可稱得上大師,他有2~3萬字的《促織經》專著。由於賈似道癡迷蟋蟀,流風遍及江南。蘇州陸墓鎮有個名叫楊弘森的人,他做的蟋蟀盆工藝特別講究,制作十分精細,往往成為搶手貨,陸墓鎮的名聲也就傳開了。據說,現在陸墓鎮的那套燒制蟋蟀盆的工藝,都得之干楊弘森的真傳。<br>  這一套工藝大致上可分為:選土、煉泥、制坯、焙燒。<br>  選土是第—道工序。陸墓鎮一帶是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有著得天獨厚的青泥。這種青泥燒成的磚塊,曾經專供建造宮殿所用,「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被譽為「金磚」,明朝永樂皇帝賜名「御窯」。陸墓鎮余窯村因此而得名,後來把「御」改成了「余」,一直沿用至今。制作蟋蟀盆的泥料要比燒磚的還要精細,先要挖去地表層1米多厚的表土,然後再選土樣。土樣選定後,秋天取土,堆放野外,經臘月冰凍,使土質變松。到春天三月,把土運到場上曬干敲碎,再把碎土浸泡在水池裡搗成糊狀,濾去粗沙雜質,讓它沉澱,再放干表面的水。然後將濾淨的土取出,就可進行煉泥了。煉泥,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蟋蟀盆的質量。所謂煉泥就是用木樁搗土,反復搗,反復煉,使泥土緊密、細膩,富有彈性,中間不留微孔。泥土煉奸後,稍微晾干一下,就可以制作盆坯了。蘇盆制盆的最佳時間為清明至霜降。制坯全由手工操作,一個轉盤在下,泥坯放於盤上,隨後全靠手上功夫,制成盆坯。趁盆坯還沒有干時,在上面刻上各種花紋圖案、文字。盆坯必須陰干,可以防止盆坯在燒制時產生裂縫。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入窯焙燒。做好的盆坯,需放人窯內焙燒數小時。焙燒技術性極強,其火候的掌握,非有經驗的老手不能勝任。江南霉雨季節,陰雨連綿,盆坯不能入窯焙燒,因泥坯中含水分較多,焙燒時易斷裂胱底。<br>  由於地域的差異,中國蟋蟀盆大致可劃分為兩大派系:主要產地為天津的北派,簡稱北罐或京盆;主要產地為蘇州的南派,簡稱南盆或蘇盆。由於北方秋季氣候晝夜氣溫落差大,且過了白露季節氣溫就迅速轉冷,所以形成北罐盆體高大、盆壁厚實的特點。蘇盆的形狀與北方盆不同,可能是由於南方氣候濕熱的原因,蘇盆多為薄壁,腹矮扁圓,內腔寬大通風,盆體相對小巧,盆的四壁沒有北方盆厚而高。<br>  收藏蘇盆,要掌握以下兩個原則:<br>  一要收藏時代特征明顯的老盆。市場上常見的老盆,以清末及民國的盆居多,一般多為白泥制作,由於把玩的時間較長,盆的外壁盤出了包漿,漸漸成了黃褐色。而新盆由於泥質有了變化,再加上把玩的時間也不夠,因此盆的外壁沒有包漿。老盆之所以受到蟲迷們的青睞,除了做工精細、造型端莊之外,受人稱贊的主要是選泥好、泥處理好、燒制火候好,盆的內外壁表面滑潤細膩,不傷蟲的須爪,盆體的微孔大小和數量適宜,既能適當通氣,又能吸入適量的水分,以後慢慢地釋放水分,能保持很長時間。由於幾百年來,優質的泥已基本用完,所以,新盆取土不理想,盆體的孔隙太少、太小,透氣性差。而且新盆遇水,迅速大量地吸水,盆體過濕蟲易受潮;盆體干得也很快,在夏季一兩天不上水,蟲就會干死。<br>  二要收藏名家制作的盆。蘇盆的制作,往往帶有個人名章的底款,以表明作者。名家制作的蟲盆,由於工藝精湛,其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較高,因而備受蟲迷青睞。作者的名氣越大,其價值越高。明人《戒庵老人漫筆》記載:「宣德時,蘇州造促織盆,出陸墓鄒、莫二家,曾見雕鏤人物,狀彩極工巧,又有大秀、小秀所造者,尤妙。」清代蘇盆的制作,在用泥和器型上都有新的發展,最常見的式樣是圓盆,款式有竹節盆、銅鼓盆、和尚盆、天落蓋盆等,六角盆、八角盆也偶爾能見到。有時,盆體還刻有精美的花紋,常見的有人物、山水、花卉等圖案,有的盆蓋上刻有與斗蟲相關的文字,如「奪銳秋聲振,爭魁逸興深」等。清代名家有李東明、李煥章、王雲樵、袁鴻石等。民國時期的盆,由於制作工藝略遜一籌,收藏價值相對較低。民國名家有楊鴻興、許明發、李萬記等。現在的蘇州陸墓鎮,制盆仍然沿襲傳統的手工方式,當代制盆大師們的作品,在制作工藝上達到了新的高度,盆的價格不菲。當代名家有袁中平、蘇曉紅、蔣泉林、葉逢春等。<br><br>  ——摘編於《收藏》2005.03</P></TD></TR></TABLE>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7-11-6 21:41:28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欣赏了!
3#
发表于 2007-11-6 22:20:54 | 只看该作者
<P>谢分享!</P>[em17]
4#
发表于 2008-9-27 21:47:16 | 只看该作者
<P>想去陆墓学习,不知什么时节最好。</P>
<P>顶!</P>
5#
发表于 2008-10-15 02:07:27 | 只看该作者
<P><FONT face=隶书 size=5>顶!</FONT></P>
[em05]
6#
发表于 2008-10-25 16:44:50 | 只看该作者
<P><IMG src="http://www.guochong.net/bbs/Skins/Default/emot/em01.gif"></P><BR>
<P><IMG src="http://www.guochong.net/bbs/skins/Default/sigline.gif"><BR>时事论英雄,<BR>英雄悯出生,<BR>不能尽君意,<BR>把酒笑苍生,<BR>只为怜香玉,<BR>奉恩赐英雄,<BR>天下谁人知,<BR>挥洒道吾虫!<BR>————赤足红旗(<a href="http://www.guochong.net/" target="_blank" >www.guochong.net</A>)</P>
7#
发表于 2008-10-26 11:33:02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bc_eagle</I>在2008-9-27 21:47:16的发言:</B><BR>
<P>想去陆墓学习,不知什么时节最好。</P>
<P>顶!</P></DIV>
<P>学做盆?抢他们生意</P>[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17][em32][em17]
8#
发表于 2012-7-15 18:51:32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2-7-15 18:51:37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7-15 18:51:42 | 只看该作者
11#
发表于 2012-7-15 18:51:46 | 只看该作者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5 02:42 , Processed in 0.09849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