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50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用具] 说子玉 话北盆——作者“秋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6-30 06:28: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说子玉 话北盆

    一. 北盆古朴大气又精雕细琢

  自古养蛐蛐的盆罐就有南北之分。南方为盆,北方为罐,叫法不同而已。南盆主要讲究外在的秀美,北罐讲究内涵,无可厚非。从型上说多数北盆线条简单质朴。这也符合北方人的性格及文化底蕴,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俗话说: “ 包子有肉不在褶上 ” 。北京是近三朝古都,王公贵族较多,这些人多数是吃俸禄的,衣食无忧。有些人的精力自然放到了玩上。而且要玩的有品位才行。他们除了斗虫外,还要 “ 斗盆 ” ,就是所用之盆十分讲究。此乃为了 “ 拔份儿 ” 。因为旧时京城 “ 赌花 ” 相对现在而言并不大,他们在乎输赢,更在乎 “ 面子 ” 。玩家就要玩出个样,养虫要讲究器具。某某家有几桌赵子玉、几桌万礼张是很有面子的事。老罐还要配上原底才更显地道,有蛇皮底、白沙底等,它对渗水性、保湿性起很大作用,所谓“慢喝水”关键在此。因为只有好的老罐配上老底才能养出好蛐蛐。另外,其他器具也要十分讲究,如:过笼也要用万礼张、赵子玉、含芳园这类的才行。水槽要用含芳园、蓝鱼宝的,水牌最好的要用象牙制的,如用骨制或瓷制就显得档次低点。这种 “ 斗 ” 是在于无声处中进行的。据说西太后喜欢看斗蛐蛐,也经常赏给其宠幸的大臣及戏子高级蛐蛐罐。从中我们感觉到高级蛐蛐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据说里面就有赵子玉盆。子玉盆能满足他们的心理。因为子玉盆在用泥上精雕细琢且存世不多,历来被养蛐蛐的人视为宝物。

  其实,少量北盆外形上也很讲究,如在罐的外面雕刻、针刺图案、彩泥镶嵌等,有些盆在外壁上还要镶嵌珠宝钻石等饰物。据记载,当年八国联军在北京烧杀抢掠,看到蛐蛐罐,不知何物,就把盆外壁上的珠宝抠下拿走,把罐扔了,实在可惜。

  二 . 存世真品 凤毛麟角

  南盆制家颇多,而北盆只有万礼张、赵子玉最为著名。俗话说物以稀为贵,据文献记载:万礼张、赵子玉清末民国初期时值百八十现大洋。也有琉璃厂老古玩商讲:三十年代 “ 六只子玉换一对道光官窑粉彩龙凤碗 ” ,可见之稀罕。加之北京为近几朝古都,所经历动乱远多于江南,相对而言保存至今的名盆更是凤毛麟角了。因而显得弥足珍贵。我曾走访当今北盆的几位有名的藏家,连他们都没有亲眼见过子玉 “ 特制八种 ” 中的若干款。既是当今,存世的万礼张、赵子玉款真品也为数不多,据我同有关藏家商榷万礼张各种款加起来不过 10 几 只。赵子玉十三种(主要指: “ 古燕赵子玉造 ” 款)先不说品相,即便盖罐配套而又相对完整的,据粗步统计在京津地区加起来也不足一桌。恕我直言,就连孟昭连先生《蟋蟀文化大典》及柏良先生所著《山东蟋蟀》所选的子玉罐照皆为赝品。只有王世襄大师的《蟋蟀谱集成》、《锦灰堆》中的赵子玉才是真品。

  另外,子玉 “ 特制八种 ” 顾名思义,都是为达官显贵们特制的,多数为赏盆。其中 “ 敬斋主人之盆 ” 据说目前世面上只有二十三只半,(主要出自 “ 金针李 ” 那桌), “ 净面 ” 目前世面上有十几只, “ 恭信 ” 及 “ 淡园主人 ” 则更少了。

以白泥 “ 淡园主人 ” 来讲,当年赵子玉只为内务府定烧了四十八具。历经 300 多年,能流传至今的又能有多少呢?



     三 。 赵子玉的形与神


  有人说赵子玉盆有其特有的形和神,这话很对。关于形和神应是辨证统一的 ,为不使大家茫然,我对此谈谈我个人的看法:我认为子玉盆的形不难仿,泥之细度只要下功夫也能达到。然其泥质的纯度却天下无人能及。用泥极细极纯,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包浆 ( 这种包浆绝不是盘出来的 ) 。这才是子玉的 “ 神 ” 。据说,子玉盆的用泥之所以纯,之所以细。所下的功夫也不寻常。泥取自山东临清又有说取自河北易县。经三年以上的反复澄筛,及酷暑严寒锤炼。方能入窑烧制 , 真可说是精益求精。本人认为没有子玉的泥就没有子玉的型。可以这么说子玉的泥是其形的脊梁。子玉的盆能历经数百年仍棱角挺拔。这是后仿者难以达到的。


   四. 仿品

  清末 民初时万礼张、赵子玉盆即为罕品,只有有钱有势的人花重金才能享有。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银行家郑瑞生曾托琉璃厂古玩商郭静安代购赵子玉罐,这说明子玉真品在当时就很难淘换了。既然供不应求,就会有仿品,尤其仿子玉款的居多。仿的好的有清末民国初的“大关”、“二和”、“连记”、“通州李”、“泥人黄五”及天津的石老起。实际上经文革浩劫,他们的罐也不好淘换了。鉴别他们的罐同真子玉的区别也是一门学问。对此,我对王世襄大师的说法不敢苟同。我的观点是形似而泥不似。至于现在世面上某某君有多少万礼张、赵子玉盆我以前调查过也鉴别过。十有九仿,多数只能称为老罐且品相大多惨不忍睹了。


   五. 辨伪粗谈


  这也是大家最为关心的事,但几百年来年来,玩蛐蛐历来在人们心中不算正经事,虽然曾经非常普及在社会之中,却登不了大雅之堂,就连举国之尊的宣德皇帝也没能给后人们留下有关文献,因为就在他驾崩后,太皇太后就立即下令将其生前玩物立即销毁或封存了。或许几百年来玩蛐蛐总能让人联想到“玩物丧志”缘故吧。因此历史上的文人墨客们没有为蛐蛐罐的鉴定留下完整的文字记载,全凭口述,尽管少量的有关书籍有所提及,也是含糊其辞,加之部分品种已经失传。因此完全说明白如何辨伪是很困难的。我个人认为同各种古玩收藏一样,首先要看实物,用实物找感觉。历经三百多年的东西,总能留下岁月的沧桑,盆是玩物不是陈列品,因此一般在外壁上部都有很多汗迹痕(这不知有多少代人留下的),也是大家常说的“手气儿”,不太美观。但这却是历史的见证。以往罐藏家都把自己的好罐密不示人,更使大家如坠九云之中,摸不到头序。但最近北京网友小李探花及赌东道的两位先生不吝将自己的藏品贴出。使大家有幸欣赏的了赵子玉、万礼张的真容。


  (一)  鉴别子玉大致有以下几种方法 :

  1 .目前大家认同的说法是:赵子玉盆有两大系列,俗称子玉十三种和特制八种

  子玉十三种的 款识:“古燕赵子玉造”大家可参照王世襄大师的《蟋蟀谱集成》,那是对的。后仿者的字体及间架结构皆有纰漏。所谓子玉十三种皆此款,主要区别是颜色不同而已。净面子玉(无款识,是我见到过质地最高级的,是特制盆还是十三种上有争论)


  特制八种款:

  淡园主人

  永战三秋 (盖内有四个花瓣,每个瓣上有一字)

  恭信主人盆赵子玉制

  敬斋主人之盆(底部有退线)

  全福永胜 (已失传)

  闲斋清玩 (已失传)

  乐在其中(底款:都人子玉制,底部有退线)

  韵亭主人盆赵子玉制(已失传)

  2 . 泥质:细且润,抚之如玉,不应看见丝毫金属光(这是重要一点)。那层包浆恰似从澄泥内部渗透并映射出来,自然形成,同罐的结合浑成一体。切记此点,这是子玉的 “ 神 ” 。后仿者的包浆极不自然,似后天加工上去的并能看到贼光。且日久易脱落。

  3 . 造型:棱角挺拔且分明, 圆是圆,面是面,做工极细,中规中矩,一丝不苟。似官窑之物。其风化痕、磕碰痕都有别于仿品。有一点宁折不弯的感觉。

4 . 因密度的原因,多数子玉的手头都较重。俗称 “ 瓷性大 ” 这也是过去有人说 “ 做为养盆,子玉不如万礼张 ” 的原因吧。但我也看到过手头较轻的子玉,很适合养虫。

  5 . 一般子玉罐的大小都界乎于现在的 2 号 --------3 号罐之间。少量的盆也有 5 号的主要用于提携方便,简称提罐。


  最后,拿一句话来形容子玉: “ 它更像是陈年老酒,越细品才越有味道 ” 。


  (二) 鉴别万礼张盆

  实际上鉴别万礼张较子玉更难一些,主要是年代更久远。存世的真迹又太少。客观的讲,他较之赵子玉工艺水准及用泥稍逊一些,故易被后人模仿。自清以来仿者无数,赵子玉就仿过他的罐。我个人的感觉要多从万礼张造盆的气势及韵味上着眼。万礼张可以说是目前澄浆北盆造型的先驱,他的盆从工艺及造型上较子玉而言,质朴、粗放、潇洒而又大方,棱角不如子玉分明,泥质略粗且稍糠,器型较自玉稍矮扁,轮廓柔和。底为平足(无底款),似一刀随手削成,不做修补。俗称 “ 糠胎大瓮刀削底 ” 。盖罐之间有骑缝章。似 “ 对同 ” 或 “ 菊 ” 字。也有包浆。手头较轻。戳款似盖得较为随意,深浅不一,故有的款需仔细辨认。还有一点很重要:罐底部、内外壁及盖能看出有旋转痕底部有刀削痕。(可能同当时的制造工艺有关)

  我听到老辈人过这样一件奇事:过去有人将鲜肉放在万里张罐中埋在地下数月后取出,仍不变质。过去,很多玩蛐蛐高人,如京剧大师余叔岩、玩虫大师李侗华(金针李)等都认为万礼张的保湿性、透气性适中,作为养盆实胜过子玉。传说 “ 金针李 ” 死后,其骨灰就放在他酷爱的万礼张盆中。


  已知万礼张的主要款识如下:


  勇战三秋、勇站三秋、万礼张造、怡情雅玩、春游秋乐、永远长胜、白山、净面(无款)、秋虫大吉。



  北盆除万里张、赵子玉为世人皆知外,还有一些名盆,现摘录如下:


  含芳园(道光葵卯年)、(道光壬寅)

  瓦中玉土净盆(清中后期)

  竹庐居士朱万甫制(传为明物)

  卷石山房

  南楼雅玩

  秋雨梧桐夜读书(轩)

  朔亭主人盆

  二十四鸳鸯馆(嘉庆 -道光时期)

  觯斋主人盆(为郭世五为袁世凯监制)


  以上之盆名气虽不及万里张、赵子玉的。但因存世量稀少,个别品种的价值还要高于万礼张、赵子玉盆。


  六: 闲言碎语话收藏:


  真正爱虫之人才懂得爱盆,古旧名盆不但能使我追忆往昔,同古人一道分享玩虫的乐趣,陶冶情操,还能保值升值。玩虫一秋,玩盆一世。在我如醉如痴的玩了几年蛐蛐后,愈发感到虫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位虫友的引导下,对虫具的收藏也逐渐着迷起来,这也是爱屋及乌吧。记得刚开始玩盆的那几年,每逢周末必去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偶尔也去北京及天津的古玩市场,专门淘换老蛐蛐罐。只要认为是老罐就统统拿下,现在回过头来总结,没有一件象样的东西。甚至连民国的都少见。所参加的各种拍卖会上的澄浆罐也鲜见珍品。几年的收藏经历使我感到:干什么都要先交点学费。收藏有一个共性,就是讲究一个缘分。

  常听人讲“老盆是摔一个少一个”。其实什么东西是越摔越多呢?此意无非是想表达古旧名盆已经非常稀少且不能再生。所幸的是随着人们虫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大多数存世的名贵蛐蛐罐基本上都由明白人精心收藏。蛐蛐罐在古玩界属杂项类,也是一偏科。估计目前在全国范围内真正入道的人也不多,且仅局限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等大中城市中。老蛐蛐罐的特点是:它既是玩物又是古董。它同瓷器的收藏一样,其收藏价值的高低取决于工艺水平、名气、制造年代、品相以及现今的存世数量等几个方面。这几个因素要综合考虑才行。因此热衷此道的朋友千万不要误以为年代愈久远愈值钱。其实虫具的收藏更应注重的是它的文化价值。而不是它的经济价值。

  不知是什么原因,自古以来蛐蛐 — 古董 — 收藏就非常有缘,卖蛐蛐及用品的同古玩市场总是相互依托才有生气。老北京最著名的蛐蛐市场(人称柿子店)座落在宣武门外校场口路西,距著名的琉璃厂近在咫尺。如今北京潘家园老天桥市场同北京古玩城也是邻居。据说上海的东台路古玩市场也是因为先有马路对面的万商市场而形成的。老北京的古董商、商业界人士以及梨园行中的很多名流甚至在朝的高官都有对斗蛐蛐成好成癖,他们聊起蛐蛐来,津津有味。对名罐的鉴赏与收藏都颇有建树。据记载,嘉庆皇帝在查抄和珅家时其中就抄出不少高级蛐蛐罐。像民国时的大收藏家桂月汀、银行家郑瑞生先生就有收藏历代名虫具的嗜好,且藏量巨大。据说,桂月汀去世十几年后,文革中红卫兵抄其独生女儿桂泽华家,光蛐蛐罐、秋虫葫芦就装满了三辆平板三轮车。因数量多且东西讲究、地道,还在北京展览馆参加了“首都红卫兵战果展”故此事曾在京城广为传颂。相声大师王长友酷爱蛐蛐,他用穷其一生的大部分积蓄和精力,收藏了三十六只上好的赵子玉罐,令人羡慕。蛐蛐与古董收藏历来就有渊源。可以说蛐蛐盆是中国特有的民间工艺美术品,当然也是古玩。蟋蟀文化是最能代表中国民俗特色的一种文化,它汇聚了大江南北上至高官下至黎民百姓上千年的文化积淀。底蕴深厚。有句话说的好“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

  倒退三十年北京的男孩有哪位没有玩过蛐蛐呢?那是我们少儿时的乐趣,现如今我们延续着这一嗜好,除了满足那或多或少的怀旧的心理外,是否还应有些责任。我们这一代人没有理由不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文化遗产继承下去。

  去年我随手写了《粗谈北盆》,不曾想被中华蟋蟀网版主选入专栏,因为总感到漏写的东西太多,一直思考着写一篇更丰富的文章献给大家,这也是 “ 都人赵子玉 ” 故乡人的义务。我深知这是一个棘手题目,搞不好会贻笑世人。我写此文章的准则是尽量不脱离实物或文献记载,实事求是,我自己就有万礼张、赵子玉盆若干,大关及二和的高仿也有。加之多次请教京津地区的众多高手,并多次观其藏品,聆听讲述并加上自己的理解。但自感只能是略知一二而已,绝不敢自称行家。我认为当今时代鉴别蛐蛐罐与鉴别蛐蛐不同,以往人们谈及两者时,总是神秘兮兮。其实鉴别虫罐的基本知识大可不必秘而不宣。因为名贵蛐蛐罐存世的数量就那么多,想仿也不是容易的事。让更多的人了解盆的知识有什么不好呢?虫界同收藏界有相似之处,自古就藏龙卧虎,高人隐仕颇多,故本文亦有抛砖引玉的想法。我认为任何事物如果不跟上时代的步伐,故步自封,就将被历史所遗弃。特别是热衷于虫具这类偏科收藏的人们更应携起手来,共同探讨,共同提高,把老祖宗珍贵的遗产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为后人留下点东西。

点评

上茶!  发表于 2011-6-30 08:58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30 06:28:58 | 只看该作者
3#
发表于 2011-6-30 08:17:42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1-6-30 08:57:44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
5#
发表于 2011-6-30 10:57:55 | 只看该作者
{:3_292:}
6#
发表于 2011-6-30 12:05:47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1-6-30 14:21:31 | 只看该作者
好帖,学习•••
8#
发表于 2011-6-30 14:46:58 | 只看该作者
9#
发表于 2011-6-30 21:46:29 | 只看该作者
好贴,值的学习。
10#
发表于 2011-7-2 09:40:15 | 只看该作者
够佯细的,学习了。{:3_292:}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4 03:45 , Processed in 0.159407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