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153|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蛐蛐罐趣事与收藏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3 23:46: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蛐蛐罐趣事与收藏

  我市民间收藏的“青瓷褐彩露白刀马人蟋蟀罐”
    本报记者  王 松 文/图
  初秋的夜晚,徐徐凉风中孩童们逗弄着蟋蟀,这曾是乡村之夜独特的风景。自古,我国民间就有斗蟋蟀的游戏,2500年前,《诗经》中就有“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的诗句。宋代,斗蟋蟀更是被宫廷视为高雅的趣事。《聊斋志异》中的《促织》一段,讲述的就是斗蟋蟀的“奇缘”。
  说到斗蛐蛐,自然离不了圈养蛐蛐的必备之物“蛐蛐盆”。蟋蟀盆,又称蛐蛐罐。其材质有陶、瓷、玉、石以及漆器和戗金器等材质。就收藏而言,目前多见陶质和瓷质两类蛐蛐罐。
  1966年,江苏镇江一南宋墓考古发掘出土了三只陶质蟋蟀过笼。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圈养蛐蛐器皿。在国家级的馆藏中,历史博物馆有件清代“正斋主人制”彩瓷竹菊蛐蛐罐堪称稀有之物。该罐为一双对罐,形制相同。高10.7厘米,径11.4厘米。盖面周沿用青花“万”字纹饰,中有折枝黄菊绿竹彩饰;盖内正中方框内有端楷“正斋主人制”青花款识;器外周环有四组折枝黄菊绿竹彩饰;圈脚亦有一道青花“万”字纹饰;器底正中方框内,亦有端楷“正斋主人制”青花款识。该蛐蛐罐玲珑秀丽,色调淡雅,实乃瓷器蟋蟀罐之精品。  
  馆藏中,一件大明宣德年制的蛐蛐罐不能不提。该罐以澄泥为胎,高14.7厘米,径16厘米。盖内方形阳文篆书戳记“仿宋贾氏珍玩醉茗痴人秘制”工整而高古,底外中隶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饰双线长方框;款识上下各有双龙戏珠纹饰。该罐质地细润,制作精工,流传至今实为稀世珍品。
  历朝的蟋蟀罐中,明宣德时期景德镇御窑烧造的青花蟋蟀罐最负盛名。宣德皇帝喜欢斗蟋蟀,故朝野上下亦玩虫日盛,宣德帝曾命御窑烧造了大量的蟋蟀罐。其蟋蟀罐工艺精良,纹饰新颖多样,然而传世无几。
  1993年,珠山明代御窑遗址出土瓷片复原一批蟋蟀罐。有云龙纹、双凤纹、松竹梅纹、鹰燕纹、瓜瓞纹等多种纹饰,均为官窑稀世珍品。这些蛐蛐罐彩绘精美,其中有14种不同的青花纹饰。其中一青花瓜瓞纹蟋蟀罐口沿及底部略为收敛。浅盘式盖,盖和罐体相扣合时,陷于罐的子口之中,形成“座盖式”。盖正中一小孔,可作系钮绳和通气之用。罐盖上绘制瓜瓞纹,茂盛的叶蔓缠绕着一大两小共3只果实。罐腹上绘两丛瓜瓞纹,叶蔓掩映,硕果累累,呈现一派盎然生机。纹饰用进口青料绘制,发色幽沉浓艳,深入胎骨,表面局部有凹凸不平的铁斑。青花在温润肥厚的釉层映衬之下愈加鲜艳夺目。
  如今,太平盛世,昔日以蟋蟀相斗而赌博之陋习,早已被弃。养虫、玩虫,仅为如今“蟋蟀族”的养生消遣。然而“玩虫一秋,玩罐一世”,相对于其他藏品,存世量极少的精致古蛐蛐罐,在成为蟋蟀族“趋之若鹜”的可心之物之余,亦是古陶瓷爱好者寻觅和猎取的目标。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9-1-24 10:30:57 | 只看该作者
[em10][em10]
3#
发表于 2012-7-15 19:14:33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2-7-15 19:14:41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12-7-15 19:14:47 | 只看该作者
6#
发表于 2012-7-15 19:14:52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12-10-11 17:50: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soso_e189:}
8#
发表于 2012-10-18 22:04:1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5 06:24 , Processed in 0.11277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