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97|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该逮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9 22:04: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今天在一个婚宴上碰到个玩虫的,临散时朝我喊了一声“该逮了!”,“奥,该逮了”。喊完后我就笑了,心想“麦子还没熟呢,上哪里逮呀”,是不是玩蛐蛐的到了这个季节都心里痒痒啊?????{:soso_e12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22:06:49 | 只看该作者
不过,地里我已经去了几趟了,看看墒情,看看地头变化,心里有个数。
3#
发表于 2014-5-9 22:12:5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若虫没有?
4#
发表于 2014-5-9 22:14:22 | 只看该作者
秧子还没出来呢,就逮?
5#
 楼主| 发表于 2014-5-9 22:16:25 | 只看该作者
是啊,啥都没有,逮啥呀{:soso_e112:}
6#
发表于 2014-5-10 11:33:28 | 只看该作者
闹腾{:soso_e141:}{:soso_e151:}

点评

是他闹腾尼  发表于 2014-5-11 19:40
7#
发表于 2014-5-10 13:57:04 | 只看该作者
或许这——“该逮了!”,意指当需准备了,不要到时,什么也还没有处理好,耽误了玩虫的雅兴~~

点评

备战备荒为迎蛩  发表于 2014-5-11 19:42
8#
发表于 2014-5-10 15:09:52 | 只看该作者
逮什么?逮鸟??{:soso_e113:}

点评

没错,鸟肉冷冻起来秋后喂蛐蛐。  发表于 2014-5-11 19:43
9#
发表于 2014-5-10 15:31:33 | 只看该作者
ZT:{:soso_e113:}{:soso_e113:}


事先声明:这篇博文挺无聊的,净聊些下三烂的东西,您要是高雅之士最好别看,别脏了您的眼睛。您要是非要看我也拦不住,就是看完后您别跟我这儿装孙子,我真没那闲工夫跟您这儿磨牙!有不同意见单说,首先虚心接受!

    我在保定有一帮哥们儿,常去。我在当地坊间里、酒桌上,常听到一句保定俚语:“他喇”或“你喇”;更有甚者,直接就“喇逼”了。别管是社会各阶层、各年龄段,说起话来别管是推心置腹、亲密无间、勾肩搭背的那种细聊,还是激烈争吵、互相踩股,“喇”之声不断。

    我开始没大注意,因为每当他们说起这两个字时语速都特快,一带而过。等我听清后,就挺好奇的。我这人别管去哪,对当地的俚语特感兴趣,由于情趣不高,特别是骂人的话。我总觉得这类俚语能最真实地表达当地的风土人情、血缘关系的亲疏、及人际关系的远近。就像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去西北,开始不明白他们为什么管嫖娼叫“量化米”?便在我常去的那十来个县里常跟各阶层的人士打听此事儿,听到过几种说法,后来某县的一位领导说的我最信服,就在我的长篇小说《鸟粪》里采用了。不是什么好事儿,在这就不再细说了,您要是感兴趣就去看看我的小说《鸟粪》第三十七章“‘黄米店’和‘量黄米’”。

    我问很多的保定朋友,“喇”是什么意思?别管好意思回答的,还是不好意思回答的,基本上都解释不清楚,就知道这是一句骂人的口头儿语,有人告诉我说,这就跟你们北京人常挂在嘴边儿的“丫的”差不多。可只要是老北京,“丫的”二字基本上都会解释;可“喇”字却没一个保定人能解释的清楚。

    我忽然想起了八十年代,北京有一新词,管特“火”的女的叫“大喇”。怎么解释的全都有,其实“大喇”指的就是社会上混的女人,为什么这么叫没人说得清。我看《儒林外史》中管无赖、泼皮、泼辣、难招惹的主儿叫“喇子”或“喇伙”,布政使司胡偏头的闺女就是这样的主儿,外号“胡七喇子”。一般管男泼皮无赖叫混混儿,女的一般叫女光棍儿,管女混子称“大喇”也许是为了跟管男的称“混子”有个区别。估计“大喇”是从“喇子”演变而来,这都是我的猜测。后来“大混儿”、“大喇”这类词就带有“大哥大”、“大姐大”的意思了。北京这地方,男的没几个敢称自己是大混儿的,女的也没几个敢称自己是大喇的。敢这么称的,别管去哪儿,三教九流起码都得给个面子。

    我这人平时没事儿闲的,好奇心强,喜欢文字,对任何新词或俗语的来历都想弄个明白。我觉得任何一个新名词的出现,肯定都跟历史上某一时期的叫法或说辞有关,绝不可能凭空瞎造一个。现在之所以这么叫,自有它的转化、演变过程。你像为什么管黄片叫“毛片”之类的?网上解释说是没剪辑的片子,很早就有人这么解释。想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演《望乡》,以及后来演过的一些外国电影,很多都是把里边儿比较暴露的镜头给剪掉了,但那时说起没经过剪辑的片子都叫原片儿、原版。黄片刚开始也不叫“毛片”,叫“a片儿”或“黄片”。过了很长一段儿时间才出现了“毛片儿”这个词,而且毛片这个词一上来就是指黄片,并没有一个从原片、原版转化的过程。

    我在博文《乱侃我与杨浪、正乙词、古琴、京剧》里写过一段儿有关“毛片”的来历:“男旦”是历史的产物。“女旦”的出现是在清末,当时男女不能同台演戏,直到一九一三年,袁大总统当政才解了男女合演之禁。那会儿女戏班子又叫“髦儿班”,她们演的戏叫“髦儿戏”,也叫“毛儿戏”。为什么叫“髦儿戏”?两种说法,但我都觉得解释的不是特明白。我在《说文解字》里查了这俩字,也没有特殊的解释。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时过境迁,有些东西后人不好理解。就像清朝皇帝在未举行结婚庆典前,内务府三旗先选出一秀女侍奉皇帝,称之为“散毛哥哥”,有点儿试婚的意思,皇帝以此熟习男女之道。我老觉得这些字眼儿跟当时对一些行当里年青女性的不尊重有关(后来我看了一本书,管女孩子叫“毛女”,“髦儿戏”就是女孩子演的戏。)。当时一些色大爷,把叫“髦儿戏”班子当成解色的药引子了。后来,“髦儿戏”由于有“色艺兼售”之嫌,“五四”运动后就渐渐销声匿迹了。北京人现在管黄色影片又叫“毛片”,我老琢磨着可能是由“髦儿戏”衍化而来。要真是这样,最一开始这么叫的,年轻时肯定也是耍的主儿,要不就是“明白”这段儿事儿的主儿。

    不说别的了,咱还是说保定的“喇”吧。也许保定这个“喇”跟北京的“大喇”是一个意思,“你喇”就是“你个流氓玩意儿”;“他喇”就是“他个流氓玩意儿”这一类的;“喇逼”就像北京人说的“傻逼”一样,带有更进一步的意思。其实我们小的时候,开始也不那么直白,傻后边往往是用拼音bi,有一阵子学校抓得紧,把“傻bi”改成了“傻簸箕”,真正“傻逼”满大街的叫那都是后来的事了。现在居然在某种公共场合大家齐声高呼?学《南征北战》里的一句话:“又进步了!”

    开始我觉得我琢磨的挺对,可细听,又产生了怀疑。他们有时说“他喇地”,有时说“他喇喇地”。临走时有的朋友说,京哥,您有“文化”,帮我们寻寻“根”。很多词社会上常用,因为太无聊,正经文化人不屑去琢磨,这重任只能咱这样的担当了!

    我还真着实琢磨了一阵子,我觉得保定的“喇”字应该是“姥姥”二字,发声时一轻一重,由于语速快,连在了一起,再加上有些地方口音,就发“喇”音了。肯定是“姥姥”的意思!因为北京胡同里有些岁数大的主儿骂人骂得比较叉(三声),有时也骂“小姥儿姥的”,后边的“姥”就发“喇”的音,“的”发“大”的音,连在一起发“喇大”,一句话就变成了“小姥儿喇大”,也许是我想的太复杂了,其实就是简单的“姥姥”二字。

    当我再去保定把我的这个猜测跟当地的朋友说时,其中一位朋友当时就给否了。我这位朋友在当地三教九流,这之前几次去都赶上他正在忙大事儿,见面没怎么聊。他听后连忙摇头表示不对!他告诉我,“喇”什么字都不是!是个可变的多音字,即发“姥”的音;又发“奶”的音。说这从前是骂孩子的话,孩子一哭一闹,大人一着急,张口别管是“你姥姥的”、还是“你奶奶的”,总有不爱听的,家庭常为这事儿打架,就发明了“喇”字,它是介乎于“姥”与“奶”之间的发音。自从有了“喇”,家庭就和谐多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骂谁,是为了解气!再仔细听听,也觉得确实有道理,“喇喇”即像“姥姥”、又像“奶奶”,就看往哪边儿偏了,肯定是谁不在场就往谁那边儿偏。保定人民真智慧!真幽默!

    您说这类字吧,要说无聊也是真无聊,但说的人也是真多。咱要是不记录下来,再过多少年,也就没人知道它的真实意思了。北京现在就有很多俗语、土语没人说得清楚,我常琢磨,总想弄明白为什么这么说?我在博文《老北京的小酒铺儿、酒腻子》里写过一个“滋”字:“累滋了”我想唠叨唠叨"累滋了"的"滋"字,小孩儿贪玩儿,往往顾不得撒尿,一憋就是一大泡,尿时尿得远、有力,就像捏上了半个口的皮管子往外滋水,所以有时小孩儿管撒尿又叫滋尿,"累滋了"可能就是累的尿裤子了。但老北京人说话又耐人寻味,也有可能是形容身上出的汗不是往下流,而是跟小皮管子似的往外滋。也许是说整个漏了,哪哪都往外滋水,连上带下都有。反正好多老北京话,我到现在都琢磨不透为什么要这么说?

    其实还有一句话叫“累紫了”,也可以理解成刚才那阵累得缺氧了,脸色、嘴唇发紫。后来我在《说文解字》里看到一个字,现在不用了,左边儿一个“死”、右边一个“次”念zi的四声。“说文”上解释这个字意思是“战:见血曰伤;乱或(惑)为惛;死而复生为‘死次’。”我琢磨着是不是“滋”、“紫”是由“死次(zi)”字而来。“累‘死次(zi)’了”就是刚才那阵子都累死过去了,这阵子又活过来了。

    这还真的很难说,谁知道哪句话是因为有影响的文人一句玩笑话或宫里皇家用语传到了民间,说者时过境迁早就忘了,可听者却念念不忘当成话作料儿津津有味儿地谈论不休,时间长了,变成了俚语、代名词;再加上说者、传者口音及文字的变化诸多因素,据钱大昕考证,古无轻唇音,舌上音,凡轻唇音,古人必重读。所以有些字说了上千年了,最后变了音儿很正常。

    我小的时候老听人家骂人“老当”,特别是骂那些拍马屁的主儿,不明白?总以为是“老裤裆”的意思,就是骂人家“老鸡巴东西”呐。也问过骂人的人,什么意思?也就是这么解释的。后来我看书,明朝时为宫里选的男宠叫“老儿当”。“当”应来自于“珰”,“珰”是汉代宦官充武职的黄金冠饰,“侍中、中常侍加黄金珰”,这俩官职都是宦官,后来“珰”就成了宦官的代称,这事儿《后汉书.舆服志下》里写得清楚。“老儿当”指男宠,这里肯定有联系!原来“老当”不是“老鸡巴东西”,是“没鸡巴东西”。瞧瞧,这骂人的话不但传了几百年了,还来源于宫里。
{:soso_e144:}

10#
发表于 2014-5-10 15:32:31 | 只看该作者
续:{:soso_e113:}{:soso_e113:}


我这人对土语、俚语、常用语都感兴趣,而且读书好联想,说到“鸡巴”这俩字了,我不得不多说几句,这两个字虽然不雅,但在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太高了!我在我的长篇小说《鸟粪》里有一段儿,我忘了是夏书记进城一口一个鸡巴,还是朱老四一口一个鸡巴?反正是当有人说他说话忒难听时,他辩解道:“喝的某某(县名)水,鸡巴不离嘴;吃的某某(县名)饭,鸡巴不离蛋!”这事儿都是真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北京一些远郊区县的农民朋友,别管大人孩子,张嘴没说话先带出几个“鸡掰(巴)地”,就是思考问题嘴里也得小声念叨着鸡掰(巴)地、鸡掰(巴)地。

    有一次一当地的哥们儿,手敲着脑袋,想问题、沉思状、嘴里不停地“鸡掰(巴)地、鸡掰(巴)地”。见状,我一下就笑了,我说,知道的说你这是敲着脑袋想问题呐;不知道的还以为你这儿敲着鸡巴想问题呐,怎么一口一个鸡巴地呀?

    这时,几个孩子扛着竹竿,手里的狗尾巴草上穿着一串儿刚粘到的季鸟(蝉),公的发出断断续续沙哑的哀鸣;母的只能挣扎,它们都扑腾着翅膀。其中一个孩子高喊着:“喝的某某(县名)水,鸡巴不离嘴!”下边儿没有指挥,剩下的孩子连转头看我都没看,齐声喊道:“吃的某某(县名)饭,鸡巴不离蛋!”便径直走进屋里。一唱三和,朗朗上口,理直气壮!那种自然情感的流露,如果《风》这种文艺形式还在,这一定是当地流传最广的一首。每当我想起这段儿,就自然地想起那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我不知道汪伦当时是如何踏之、歌之?想起那扛着竹竿、挽着裤腿、迈着有节奏的步伐进来的孩子,我脑海里就会出现岸边儿踏着有节奏的步伐、唱着欢快歌声的汪伦。即使在现在,这俩字也是一些人的口头语。

    有一次我看到郭沫若在论说“玄鸟生商”时说:“‘玄鸟’……无论是凤还是燕子,我相信这个传说是生殖器的象征,鸟直到现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别名,卵是睾丸的别名。”(《郭沫若全集.历史论》第328——329页)“鸟”、“鸡鸡”、“雀雀”都是一个意思,郭老也说了“卵”能说明一切。其实除了简狄吞食玄鸟蛋生契的故事,还有些故事也有很强的象征性,《吕氏春秋.音初》里就记了一段儿,说简狄跟她小妹妹居住在九重之台,一到吃饭时就以音乐相伴,帝喾觉得奇怪,便派燕子看个究竟。二人见了燕子特喜欢,争着抓来放在玉筐里。后来她俩想移动玉筐看看燕子,没想到燕子一下从缝中飞走了,但留下二卵,也就是俩蛋。她俩倍儿高兴,“二女作歌一终,曰:‘燕燕往飞’,实使作为北音。”说俗了就是俩人写了一首“我的爱情鸟已经飞走了”,这就是最古老的北方音乐——北音!

    瞧瞧!咱北方的音乐就是从唱鸟开始的!不管是古人为“我的爱情鸟飞走了”的遗憾;还是现在人为“我是一只小小鸟”的无奈!从古至今,这“鸟”不但能给人带来快乐,主要是能给人带来希望、兴旺、寄托!要不《旧约全书.创世纪》第三十章中,拉结也不会对雅各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去死。”鸟的作用古人早就知道!

    要说“鸟”是宋朝李逵一类人的口头禅,那“鸡巴”就是现代人朱老四一类人的口头禅。鸡就鸡,为什么后边儿还要带个“巴”字?《说文解字》中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山海经.卷十》“海内南经”中就说过“巴蛇食象”的事儿。不用说,“巴”是一种暗示、象征、崇拜。屈原在《楚辞.天问》有一句“一(异)蛇吞象,厥大何如?”意思是,“巴蛇能把大象吞进去,它到底应该有多大?”到底有多大?您自己琢磨去吧!但当你理解了这个“巴”字能吞象,你没觉得有一种气壮山河气势?

    其实我说了半天,也没什么依据,就是看完书后瞎联想。怪不得有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丫真是艾思奇的学生爱思考。我说我还忽必烈的学生胡逼侃呐,没事干嘛去呀,瞎白话呗!

    说到了白话,我常用这个词,有的时候写成“白话”;有的时候写成“白活”。我常问周边的朋友到底是哪两个字?白话、白活、白货、白和,说什么的都有。我仔细一琢磨,这俩字其实就是《鬼谷子》里说的“捭阖”一词。一说起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来就说他们纵横捭阖。有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张仪被楚国的令尹给打的跟脱骨扒鸡似的回家养伤,他媳妇儿心疼地说:你要是不读书,不哭着喊着想当官,也不至于受这份儿冤枉气!张仪张了张嘴问他媳妇儿:我的舌头还在吗?他媳妇儿说:长着呐,没打掉!张仪欣慰地说:只要这玩意儿还在,就不愁将来吃香的、喝辣的!这帮人,就凭着一张嘴吃饭呐,能说!能捭阖!

    我从前在单位上班时,一说到能说会道的人,老职工就会说,你能捭阖、能说,横竖都是你的理!现在也有这么说的,少了。也有说,你能说,你横竖两张嘴,横竖都是理!小的时候不明白,就有人解释说,横竖两张嘴就是横着说人话,竖着不说人话。再问,回答者就有些不耐烦了,什么脑子?再想想!什么是竖的?就说这人说的话还不如放屁呐!有些人回答更干脆,瞧你那张逼嘴!

    当时觉得有道理!现在一想,整个一他妈没文化真可怕!能捭阖,横竖都是理,这不明摆着就是“纵横捭阖”的意思嘛!而且发的音也对。只不过人家是真捭阖,咱是瞎捭阖、臭捭阖。

    您别笑,还真有可能。社会随着对文化兴趣、教育内容的转移,掌握历史典故的人少了,真有历史知识的人又不屑琢磨这些事儿,传来传去,就改变了原有的意思。我的长篇小说《鸟粪》中有一章叫“土老帽儿”。为什么叫“土老帽儿”而不叫“老冒儿”?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管农民兄弟叫“土冒儿”、“老赶”。“老赶”不用说,就是赶大车的意思。那会儿马车是农民兄弟往城里送货的主要运输工具,赶大车可以说是个手艺,我在《鸟粪》里有一群孩子唱着流氓顺口溜气赶大车的,虽然不是北京孩子那会儿的顺口溜,但北京孩子确实也有类似下流的顺口溜指某一职业的。后来“土冒儿”、“老赶”这俩词儿互相借鉴、参合了一下,就变成了“土老冒儿”、“土老赶”了。再后来,改革开放了,农民兄弟富了,马车也不让进城了,“老赶”这个词也就消失了;“土老冒儿”也直接改成“老冒儿”了,指的范围也更广了。如果您知道这个词的变化,或对词语变化有些敏感度,光看“土老帽儿”几个字,您应该知道我这段儿写的是哪个年代?

    我小的时候就问过很多人,土就土,为什么还加个“冒”字?怎么解释的全都有。《诗经.邶风.日月》里有一句“下土是冒”,我老觉得最一开始的“土冒儿”跟“下土是冒”这句诗之间有个笑话、典故之类的关系,是从这句话中来的。

    有些词从一开始发明,到后来流行,中间转换太大,到后来很难找到源头。你像我们小的时候老爱说:“西边儿一指玩儿勺子去”! 北京人管脑袋又叫脑勺子,脑袋跟蛋都是圆的,“玩儿勺子去”就是“玩儿蛋去”的意思。那干嘛“西边儿一指玩儿勺子去”,不指北边儿北斗勺子星玩儿勺子去?那会儿韩国总统叫朴正熙,也就是现在韩国总统朴槿惠的爹。我们小的时候有一谜语叫“看正东——瓢正西(朴正熙)”,北京人又管“脑勺子”叫“脑瓢”,勺跟瓢一个形状,这不用多解释。所以“西边儿一指”,您说这弯儿拐的?没点儿历史知识行吗?

    傅斯年先生在他的“诗经讲义稿”里说过:“在一切民间歌谣中,毎有纠缠不清的关系。乙歌由甲歌出,而乙歌又可递变为丙;一歌自最初成词,至后来谱于乐章,著于竹简,可经很多变化。即如《小雅》之‘习习谷风’,与《鄘风》之‘习习谷风’,起兴同,所叙之事同,意思同,显是一调之变化。起兴很可助我们寻求一调之源流的。在这情形之下,一个歌谣可以有数百年的历史,决不宜指定其为何朝者。……康成《诗谱》为每一篇中找好了一个时代,即诬且愚也。”那意思是说,民间文化别争竞,有些东西从来源上、时间上谁也说不清。所以,看我写的东西您别太认真,我没有什么根据,就是瞎推测、猜想。觉得有理,您一笑了之;觉得胡说八道,您也一笑了之。千万别争竞,我没什么文化。

    姚意克兄,我的益友,推心置腹、无话不说;更是我的良师,答疑解惑,民间趣事儿典故信手拈来。他虽非“骂把式”,但前几天我们在电话里聊天儿,他给我讲了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段事儿。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一下明白了四十多年前一句骂人的话是什么意思!人不是就应该活到老学到,活到老悟到老吗!那句话在这就不说了,太糙!再者,很多原因都是万恶的旧社会造成的,现在说出来太伤无产阶级感情,什么时候酒桌上再聊吧。

    就聊到这吧,本来就无聊,聊多了就更无聊了。身体一直不大舒服,去年十月初把烟戒了,这是我第一次一颗烟没抽写的一篇博客,写时真有种百爪挠心的感觉,终于坚持下来了!


{:soso_e144:}

点评

盖帽了,洒家算是服了你了,老杜。  发表于 2014-5-11 18:22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1#
发表于 2014-5-10 15:33:59 | 只看该作者
去保定前必做的功课,保定俗语管窥。。{:soso_e120:}

点评

上茶!  发表于 2014-5-10 15:42
12#
发表于 2014-5-10 17:45:45 | 只看该作者
赤足红旗 发表于 2014-5-10 13:57
或许这——“该逮了!”,意指当需准备了,不要到时,什么也还没有处理好,耽误了玩虫的雅兴~~

同感。
13#
发表于 2014-5-10 19:28:0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3:}
14#
发表于 2014-5-10 19:29:25 | 只看该作者
听听了!     
15#
发表于 2014-5-10 20:30:18 | 只看该作者
{:3_279:}
16#
发表于 2014-5-10 20:36:43 | 只看该作者
17#
发表于 2014-5-11 09:28:17 | 只看该作者
他等急了。{:soso_e128:}
18#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18:20:25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一记再说理由。这杜仙真是盖了,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只要是沾点文字的东西都要研究,无论是俗的还是雅的,本人虽祖居保定但只会用此语亦不知出处,于是——甘拜下风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虫友注册

x

点评

老满谬赞了,这是转贴,不是偶写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1 19:48
19#
发表于 2014-5-11 19:48:19 | 只看该作者
原问 发表于 2014-5-11 18:20
先顶一记再说理由。这杜仙真是盖了,可谓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只要是沾点文字的东西都要研究,无论 ...

老满谬赞了,这是转贴,不是偶写滴。。

点评

甭管谁写的吧,反正是赞了你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1 21:13
20#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21:13:41 | 只看该作者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4-5-11 19:48
老满谬赞了,这是转贴,不是偶写滴。。

甭管谁写的吧,反正是赞了你了{:soso_e113:}
21#
发表于 2014-5-12 11:58: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快了,现在虫友心里都痒痒的。o(≧v≦)o
22#
发表于 2014-5-12 11:58: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快了,现在虫友心里都痒痒的。o(≧v≦)o
23#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1:25:22 | 只看该作者
南方地里有光屁虫了吧。

点评

报告老满,偶南方没见到光屁虫,只看到地里有光屁孩。。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3 15:30
24#
发表于 2014-5-13 15:30:57 | 只看该作者
原问 发表于 2014-5-13 11:25
南方地里有光屁虫了吧。

报告老满,偶南方没见到光屁虫,只看到地里有光屁孩。。

点评

再探,看到有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3 15:33
25#
 楼主| 发表于 2014-5-13 15:33:17 | 只看该作者
铠甲凝霜 发表于 2014-5-13 15:30
报告老满,偶南方没见到光屁虫,只看到地里有光屁孩。。

再探,看到有赏{:soso_e160:}

点评

不能再探了,咱不流氓。。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5-13 16:09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8 15:16 , Processed in 0.172663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