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蟋蟀的颜色
对蟋蟀颜色的认识,也许是最困难的,因为它实在是太复杂了。我在有关昆虫学的专著中看到这样一段论述:要想把颜色的化学转换过程讲述清楚,得写本比本书还要厚的书(16开400页59万字)。真是受不了。但是,对蟋蟀的认识,是无法回避颜色的。所以,我们就只好简单地学习和掌握一些有关蟋蟀颜色的基础知识。
我听到不少人曾经说过:颜色对蟋蟀来说没什么用。但是,只要有一点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在残酷的自然环境中,任何一种能够生存下来的有生命的物种,其身上的任何物质(包括色素)都是生存所必须的、都是有用的。这就是“物尽天择”的道理,也是一条基本的科学规律。因此,我们对蟋蟀颜色的认识,根本不用怀疑颜色是否有用,而是应该去分清楚哪些颜色对蟋蟀的格斗能力起促进作用,哪些则相反。
在某省高中二年级的教科书上,就已经讲述了动物颜色的分类与作用。昆虫与高级动物一样,为了避免被天敌捕食,也是用颜色来保护自己生存的。按照颜色作用及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警戒色”和“保护色”两大类。
生就一种与栖息环境相类似的,迷惑或者避免被天敌发现的颜色,统称为保护色。在蟋蟀身上表现得最多的是:褐色、淡黑色、黑褐色等。保护色的生存意义就是躲避天敌。具有保护色的蟋蟀数量极其庞大,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体能相对弱小。因此,它不可能具有强大的格斗力。
与栖息环境颜色截然相反的、非常鲜艳的、具有标志性警告意义的颜色,就是警戒色。天敌都不敢捕食具有警戒色的昆虫,因为其有毒,吃了会导致严重不适甚至死亡。很显然,凡是具有警戒色的昆虫,体内都有能导致天敌中毒的化合物。反之,也正是这种有毒的化合物,才会导致表皮产生警戒色。因此,具有警戒色的昆虫根本不怕也没有必要躲避天敌。
科学家总结了警戒色昆虫的3大特点: 1.寿命明显比较长;2.体能比其同类强大;3.具有主动攻击性。因此,凡是具有警戒色的昆虫,在其种类的内部都是体能最强大的“王者”。于是,选择具有警戒色的蟋蟀,理所当然地成为我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在自然界里,虫王之所以能够具有比普通蟋蟀强大几十倍的格斗力,决不是它体型大几十倍,也不是肌肉组织多几十倍,而是因为其体内具有其他蟋蟀所没有的、能够导致体表产生警戒色的、并能产生惊人格斗力的化合物。经过研究证明:这种化合物可以为蟋蟀在格斗的瞬间提供强大的能量支持。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只有具备警戒色的蟋蟀才可以成为虫王。
由此,我们可以断定:贾似道归纳出来的6种虫王色就是警戒色!我确实佩服贾似道,迄今为止,还未发现有第七种可以成为虫王的颜色。
关键的问题是:这种能够导致警戒色的化合物究竟是什么?我查阅下来大约有上万种可能性!我不知道这辈子能否解开这个迷,但是,这项工作意义实在太伟大了:一旦揭开这个迷,就可以导致人们生产虫王。所以,它必将吸引人们前仆后继地去解这个迷。
那么,这种化合物是从哪里来的?只有两条途径:1.食物,一种与其他蟋蟀食物截然不同的寄主植物;2.体内化学合成。
那么,既然天敌会中毒,为什么虫王不会中毒?科学家给了明确的答案:它具有超强的解毒能力。所以,它才敢于选择其他蟋蟀不敢碰的有毒的寄主植物。这样看来,我们总有一天可以根据这种寄主植物的分布而不是泥土的颜色去寻找虫王的产地了。
警戒色具有鲜明的特征,它与保护色的差别是一目了然的。因此,当纯警戒色或者纯保护色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要大脑正常的人都可以立马分辨出来。但是,对蟋蟀颜色的认识决非那么简单,因为,有两大几乎难以逾越的障碍:
1. 在警戒色与保护色之间还有一种中间状态的颜色,叫做拟态色。那是昆虫为了保护自己欺骗天敌,参照警戒色,模拟出来的“仿警戒色”。拟态色的颜色与警戒色的颜色几乎一样,天敌及人的肉眼都很难区别。但是,导致拟态色的化合物是没有毒的,也就不能大幅度增强蟋蟀的体能。这在蟋蟀中表现较多的是红色,而其他颜色也都有发生。
2. 蟋蟀体表的颜色绝大部分都是由多种色素混合构成的。警戒色、拟态色、保护色都可以混合在一起组成某一种颜色,出现在全身各个器官;也可以按照遗传基因的指令,将不同的颜色分别出现在不同的器官上。这就给我们用肉眼去分辨,带来极大的困难。
一般来说,在混合色中,警戒色所占的比重越大,蟋蟀的等级就越高。这也就是我们用颜色来认识蟋蟀的基本准则之一。
问题在于,如果我们试图从混合色中分辨出保护色以及所占的比重,还不算太困难,但是要想从混合色中分辨出警戒色与拟态色的区别以及各自所占的比重,那可真是难上难了!当然,这并非没有可能,但必须通过其他途径:1.对体表结构色的认识;2.大量经验的累积等。
如果,你的能力还不能分清警戒色与拟态色的区别,只要能够理解并接受上述原理,那也可以在优选蟋蟀的时候大幅度减少盲目性。例如,尽量少收养一些纯保护色的蟋蟀,除非它的体型长得特别出色。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应该了解一些颜色的基本作用原理,用以加深对色素色的认识。
导致各种颜色的色素作为一种化学物质,只要能被蟋蟀的各种组织细胞所吸收,必然是其生存所需要的。所有的细胞色素在蟋蟀的体内都起着非常重要的化学作用。可以沉积在蟋蟀体内的色素有近百种,限于我的作文打字能力,重点向大家介绍两种。
一、黑色素。黑色素的形成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新陈代谢过程。主要是酪氨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逐渐变成多巴,多巴又在酪氨酸酶作用下加速变成多巴醌,继而演变为无色素物质——多巴色素——二羟吲哚——醌式吲哚,最后形成黑色素。在一系列合成过程中,需要酶、铜、锌、铁、多种氨基酸、泛酸、叶酸、维生素B12、对氨苯甲酸和紫外线等多种物质的参与,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障碍,均可影响黑色素的形成。
黑色素的作用主要有:1.坚固外表皮;2.修补伤口。蟋蟀伤口上出现的黑色条纹就是黑色素分解的结果;3.吸收并保持热量,延长生命周期;4.参与蟋蟀运动时的能量转换。
黑色素有两种:1.吲哚黑色素;2.儿茶酚黑色素。都是从酪氨酸氧化过程中产生的。但是,前者一直是黑色的,而后者的颜色会在黄与棕色之间发生变动。因此,科学家于1968年将吲哚黑色素命名为“真黑素”。
这不由让人联想起贾似道在命名虫王色的前面加上一个“真”字,为什么?难道是巧合吗?不管怎么说,我还是由衷地佩服贾似道,真了不起。
我们可以认定:吲哚黑色素可导致警戒色;儿茶酚黑色素可导致拟态色。
而且,根据上述黑色素的形成过程及作用,我们还可以产生许多联想:1所谓深色面与淡色面虫的区别就取决于黑色素的多少;2..颜色越是黑,外表皮越是坚固;3.黑色虫是生长在光照多、温度高的环境中的。可加速新陈代谢以增强体能;4.收虫时,最好选择相对较晚期出土的黑色虫;5.黑色虫的出斗期也相对较晚;6.喂养黑色虫的饲料中必须减少酪氨酸的含量;7.黑色虫最适宜传统的饲养方法┉┉
很显然,当真黑素在蟋蟀的体内累积到一定数量时,质变就会发生:虫王诞生了。
从有文字记载的蟋蟀文化史上、我自己的实践中、周围朋友的实践中来看,战绩辉煌的“了虫”大部分都是黑色虫。
二、多功能氧化酶,科学家又将其命名为:细胞色素P450。它是几乎任何动物体内都有的化合物。也许是因为它的作用实在太重要了,中科院著名的昆虫学家于2001年5月出版了《细胞色素P450酶系的结构、功能与应用前景》。
细胞色素P450在蟋蟀体内的作用主要有两大功能:
1. 表现为强大的解毒功能,它可以分解大部分毒素。当它的功能被充分激活时,蟋蟀就敢于选择并接受含有警戒色毒素的寄主植物。因此,细胞色素P450实际上就是蟋蟀体内导致产生警戒色的决定因素。
2. 它参与了体内许多重要激素的合成,这也是导致蟋蟀等级高低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任何高等级的蟋蟀,如果缺乏细胞色素P450是不可想象的。
另外,我们还可以顺便了解一些色素的功能:
列如,多种红色素以及橙色素均能携带氧原子,在体内的各种化学合成过程中,主要有氧化还原作用,与蟋蟀格斗时的持久力有关。
还有,蟋蟀体表的黄色(其中结构色的比重较大)直接反映了体内雄性激素的水平,许多人都知道:该激素与蟋蟀的斗性有着直接的关联。
┉┉
仅从上述简单的介绍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色素作为一种化合物,不但能显示出某种颜色,更重要的是直接参与了蟋蟀体内几乎所有的新陈代谢。如果,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各种色素所起的作用,那将大大提高对蟋蟀颜色的认识能力。当然,这需要刻苦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而不是浮光掠影地“阅读”。
蟋蟀活着的时候,在体表累积的色素会越来越多,导致颜色逐渐变浓。通过环境因子的改变,可以使混合色中某种色素累积,覆盖其他色素而导致变色。蟋蟀死后,表皮色素会迅速腐败,颜色褪去。
以上介绍的都是色素导致的色素色。至于表皮结构所导致的结构色,我过去已经详细介绍过,这里不再重复。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蟋蟀体内的色素大部分来源于食物。由于饲养方法的变化,尤其是各种混合饲料配方的因素,几乎都会导致色素或者表皮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颜色的变化。因此,颜色的变化可以成为检验饲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许多人老是喜欢争论“型”与“色”对认识蟋蟀的重要性。如果,你崇尚科学的话,通过学习,就会产生这样的认识:
1. 对体型的最高认识,就是可以判断出该蟋蟀在最后一次蜕变(幼虫—成虫)时的体能状况,但却无法判断蟋蟀在其他时间段里体能的发展变化。
2. 对颜色的最高认识,可以综合了解体内各类化合物的结构状况,从而判断出蟋蟀的等级、体能、性格、年龄等。而且,通过颜色的发展变化可以判断蟋蟀体能的变化及趋势。甚至,蟋蟀体内是否受伤,也会通过颜色的变化反映出来。
其实,如果真正懂得“型”与“色”的认识意义,再将两者结合起来去认识蟋蟀,选将的成功率应该在50%以上。只不过,这样做的话一秋也就玩不到多少蟋蟀了。
不少人会说:用色来选虫应该等到秋分定色后。这种说法太简单了。
1.无论出土还是出斗时,任何时候的颜色都代表着当时体内的本质,都是可以区分优劣的;2.蟋蟀的变色可以发生在任何时期,与秋分时节无关;3.颜色的发展趋势是可以预测的;4.不同的饲养方法可以导致颜色朝不同的方向变化。
在漫长地饲养过程中,许多人只是坐等蟋蟀变色,从来没有想过:自己应该为蟋蟀变色做些什么?其实,绝大多数蟋蟀颜色变坏,都是由于自己的喂养出了问题。因为,凡是蟋蟀喜欢吃的食物中,几乎每一种都会导致颜色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人在选择蟋蟀时去分什么警戒色、拟态色、保护色的。大部分人还是从体型上分辨蟋蟀的好坏。但是,据我了解,大约有1%的人是把颜色作为选择蟋蟀的第一标准的。他们并不是*学习科学理论,而是*大量的经验积累,才会产生出对颜色的认识。
一个蟋蟀爱好者,通过对大量高级别蟋蟀的格斗结果进行长期观察,在同一现象反复出现后,总有一天会发现:格斗力超强的蟋蟀,并不仅仅是体型出众,更重要的是颜色超群。一般来说,产生这种认识往往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体型出众的蟋蟀每年都能看到,而颜色超群的蟋蟀非常罕见。
贾似道之所以能够归纳出6种虫王色,除了具有出色的思维能力外,主要就是依仗其权势,长期观察到了大量的、最高级别的蟋蟀格斗结果。说实在的,现代人如果仅仅用肉眼去观察,所归纳出来的认识永远也达不到贾似道的水平。
因此,对年轻人来说,如果想从经验积累中去产生对颜色的认识,唯一的办法就是大量观察高级别的蟋蟀格斗结果。令人叹息地是:完成这一过程需要多少年啊? 而且,你必须是自己亲自去观察。因为,别人对蟋蟀颜色的描述往往是歪曲的,例如:将黑色说成青或紫;将褐色说成青或黄等等。以“红牙青”为例,只要配上红牙,不管体表颜色是黑、褐、蓝、绿、青,甚至红(熟虾青)、黄(黄头白青)等等,都可以说成是“红牙青”。
有趣的是,在对蟋蟀局部器官的认识上,许多人倒是用颜色作为第一标准的。如对牙齿、大腿、肉身等器官的认识,颜色认识的正确性远远大于形态认识。因此,这也可以成为对颜色认识意义的重要佐证。
综上所述,是否将颜色作为选虫的第一标准,应该可以成为玩虫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其实,对蟋蟀体型的认识方法,大家用的都是肉眼观察,在许多年以前就已经到达顶峰,后人只要记住前辈的经验就行了。而对颜色的认识,必须依赖科学技术,目前才刚刚涉及到一些皮毛。
同样,我对蟋蟀颜色的认识也是刚刚开始,自我感觉非常肤浅,还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而且,随着学习的逐步深入,我也在不断纠正过去的许多错误认识。然而,科学规律告诉我们:认识越是深入,问题反而越是多。可以这样说,任何人都不可能穷尽对颜色的认识。
以上的论述,是我整理思路时列出的提纲,几乎每一小节都可以展开成为大篇文章。而且,因自己的精力有限,文中并没有涉及对结构色的认识。之所以发表出来,是想和一些朋友进行学术交流的,如有不正确的地方,欢迎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