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蟋蟀“语言”的奥秘
作者:佚名
秋夜,星月皎洁,草丛中,墙脚下蟋蟀美妙的弹奏,常引起人们的兴趣。小朋友们说起蟋蟀,总离不开一个“斗”字。如今,蟋蟀的鸣叫——它的“语言”,已成为近日来科学家探索、研究的课题。
蟋蟀从幼年、成年到老死,都用各种鸣声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欲望。
幼年的蟋蟀,尤其是雌性的小蟋蟀,它们只顾逗乐玩耍,东跳西窜,对于雄蟋蟀发出各种鸣叫声都无动于衷,即使是悦耳的歌唱,也都不加理睬。可是一旦进入成年期,“双耳”就能很灵敏地辨别出对方的声音了,这说明随着“年岁”的增长,它们的听声机能也随之完善了。
蟋蟀只有雌雄交尾时期才同穴结伴。生态学家发现蟋蟀雌雄的交往,并不是雄性主动向雌性的居室爬去,往往是雄性蟋蟀在自己的穴前不断地鸣叫,以悠扬悦耳的歌声召唤雌性的到来。欧洲雄蟋蟀一到傍晚就呆在洞口,用前足梳刷颜面,打扮一番,不断发出“(口翟)(口翟)”声。雌蟋蟀听到这种悦耳的“情歌”,从远处来到雄蟋蟀洞口,雄蟋蟀用它的触角不断地抚弄着雌蟋蟀,赢得情侣的欢心。
美国新墨西哥大学的圭恩发现一种摩蒙蟋蟀,雄的会在自己所在的灌木丛里鸣叫不停。一系列的观察和录制的音速都证明,这种鸣叫只会引诱雌蟋蟀来幽会,而从未发现有雄蟋蟀到来。如果一段时间没有雌的到来,它就不再等待,奔向另一地方去鸣叫,直到引来雌性为止。
蟋蟀不仅是一种被人们用来以“斗”为娱乐的昆虫,在自然界中它也是以好斗者著称的。它们同种也斗,异种更互不相让,不仅个体之间斗,还成群结队地斗。
蟋蟀之间争斗,都利用不同的鸣叫声音召唤同伴“兄弟”来参加成群结队的争斗。如果两只蟋蟀单独相逢时,便发出一种有节奏的“(口翟)……(口翟)……”的高亢声,盛气凌人地向对方示威;如果对手也叫了起来,那么它就越叫越高,仿佛要在气势上压倒对手。交战一开始,如果第一回合占了上风,它就叫得更激烈;最后胜利了还追着战败者逞威,“(口翟)……(口翟)……”的长鸣很久,洋洋得意地高唱胜利凯歌。奇怪的是,有时候败将也会发出几声有气无力的“(口翟)(口翟),(口翟)(口翟)”的叫声,那是败叫,是凄惨地自我解嘲。
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同种雌雄蟋蟀的声波是彼此熟悉的。这是因为同种雄蟋蟀的鸣叫声频率与同种雌蟋蟀的神经感触是同步冲动的。比如有一种雄蟋蟀的歌声频率是8000周/秒,而这一频率只有刺激同一种雌蟋蟀的“耳朵”时才发生作用。
我们知道,声音有繁多的频率、强度和波形。只有用特殊的接收器,才能辨别声音的性质,正确地定出声音的方向。科学家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生物的各种声波中,发现蟋蟀的鸣叫声在中秋节时比初秋和晚秋时的频率高、波形长;雄性蟋蟀在夏季的声音脆嫩而有间隙,中秋时则苍劲有力,高亢、急促而抑扬;晚秋时使逐渐低沉、凄泣而无力了;雌性蟋蟀似乎一直用各种“铃……铃”来和音,也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换,由细声、轻柔,最后越来颤抖到消声匿迹了。
蟋蟀的种种声音,来自它的复翅上。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在右翅膀的基部有一个像锯条那样的音锉,上面整齐地排列着150多个三角形的齿,它就像提琴的弓。而在左翅的边缘,有一个可以刮击的利器,它具有琴弦的功能。蟋蟀的鸣叫,就是用右翅的“弓”不断地摩擦左翅的“琴弦”发出声音的。蟋蟀的腿上长着一双“耳朵”,可以收听到同类发出的声波曲调。这些发声和收音的器官,都是各种组织细胞在发挥着奥妙的作用。如今,科学家已深入到细胞去探索蟋蟀“语言”的奥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