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979|回复: 6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蟋蟀成形的原理,选将的方法(上海杨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21 17:23: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从体形上来观察。这是目前绝大多数人采用的方法。我觉得此方法容易操作,对蟋蟀成形的原理知道的较多,故好理解。二、 从颜色上来观察。由于形成颜色的原理很复杂,目前书籍上误导较多,很难掌握,只有少数高手加以运用。 三、 从斗丝上来观察。火光汉老前辈把它作为“最高标准”。我对斗丝形成的原理知之甚少,对它所代表的意义不了解,故无法判断。 对以上方法特别是“形”还是“色”的选择,始终是人门争论不休的焦点。其实,你只要掌握形成体形和颜色的原理,就不难选择了。体形的观察 就象选运动员一样将发育状况放首位。作为入门也就必须了解蟋蟀由若虫蜕变成成虫的经过:蟋蟀静止不动,将空气吸人素囔,然后收缩腹部通过血管和气管向外扩张使身体膨大起来,由此产生的压力使旧表皮沿着头和胸部开裂,成虫蜕出。此时,蜕变过程还在继续,它吃掉蜕下的旧表皮,用肌肉进一步加大对外的扩张力,把血液向翅内挤压以扩展开呈摺皱壮的翅膀,随后再扩张身体直到外表皮颜色变深变硬为止。由此看来,蟋蟀体能是蜕变好坏的内在的决定因素。 先看头部。蜕变时压力不够,就是个小头;压力一般时,头部开裂的位置就在两个复眼和单眼(星门)处,形成四方头或三尖头(俗称头部出角)。压力巨大时,因其向各个方向“出角”,就形成大圆头。这就是体能与头型之间的关系。但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1.头部的大小或是否出角与咬肌力量的大小似乎没有因果关系。解剖的结果令人吃惊得发现:薄的头壳与纤维细密的肌肉才能组合成强大的咬肌。而那些头大壳厚肌肉粗松的蟋蟀则没有什么用处。然而,肉眼观察却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 2.有些蟋蟀的体能只够把身体的前部撑大,就再也没有力量撑大腹尾部了。这种大头尖尾的体形也是发育不完善的表现,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储存足够的能量以满足战斗时的消耗。由此,光*对局部的观察是不能掌握整体发育状况的。 那么,有什么形态能显示蟋蟀完善的发育状况?其实,蟋蟀发力的中心是在胸部,在蜕变时,当它有足够的体能全力向四周扩张时,周围的条件又适宜,那它成虫后的体形就是“大四平相”!这就是发育完整的大将及虫王的必备体形!这个理论,是火光汉、边文华等老前辈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而创立的,是对古谱中选虫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大四平相的要点是宽,对这一点都能认识,而往往忽略了平。蟋蟀表面的平整度是最重要的。蟋蟀身体的宽度受到其遗传基因的限制,而其平整度取决于体能的大小。这个原理就好比拿一块邹布朝两边绷紧后就平整了一样。除去大四平相体形外,柜台形、披袍形只要表面平整,边角象刀切似的整齐,也能出将。为了把这个问题讲的更明白,我们换个角度:蟋蟀胸部的位置从背面看是在项与翅的交接处,胸部肌肉越是发达,这个部位越是绷紧,也越是平整。此外,项与翅的交接也紧密,没有白点露出,而头与项的间距则较宽敞。这种体形的蟋蟀牙齿咬合力惊人,往往一口就将对方头项打暴裂或须尾震断。 以上介绍的方法,应是体形观察法中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对蟋蟀其他器官的观察,就不用多说了. 人们在用体型观察法选将时,都喜欢大头。于是,大头尖尾的“海狮型”蟋蟀成为首选,却忽视了等级在“海狮型”之上的“柜台型”将军虫。我每年在市场上总是可以买到人们漏网的“柜台型”蟋蟀,且价格便宜。“海狮型”不行,除非出大价。其道理很简单,“海狮型”形象凶恶;“柜台型”则较平凡。那么,为什么“柜台型”的等级高于“海狮型”?我们只有从它体型的形成原理中去找。 当蟋蟀从幼虫蜕变为成虫时,作为第一步,其内压首先促使头部向外扩张。要知道头部是蟋蟀全身最硬的部分,选择此处作为突破口是最消耗体能的。当蟋蟀全身蜕出旧壳后,第二步是继续伸展翅,其发力中心在翅的根部即胸部。第三步是趁新壳未硬化前全力把全身撑大,其发力中心也是在胸部。按理,成虫后的蟋蟀体型最宽大的部位应该是在胸部,怎么会是在头部呢?道理也是很简单:这种蟋蟀在蜕变第一步的时候耗尽体能!这样,我们可以小结了: 一、“海狮型”头部大于项部和胸部,而翅短小,腹尾尖。它在完成第一步蜕变过程中体能消耗过大,无力全面完成第二、第三步的蜕变过程。由此,它的大头是由其他器官的缩小换来的。有趣的是,它的性格与它虎头蛇尾的体型相类似:一上战场就恶狠狠地“三斧头”,但后劲不足。由于其头部属超常发育,故能接住这三斧头的蟋蟀并不多。 二、大多数蟋蟀连撑大头部的体能都不够,只能将后身的软档处撑大,成为“小头大腰包”。这样的体型似没有讨论的必要。三、能够将蜕皮“三步曲”完整地进行到底的首推“大四平相”,其次为“柜台型”。“柜台型”的等级仅次于“大四平相”,其身体宽度前后一致,比“大四平相”窄,但高(厚)度超出,表面平整,边角整齐,其长方形的样子确有点象商场里的柜台。观察的要点是: 1.项与翅一样宽; 2.项与翅一样平,这是最重要的; 3.头部比项略微高和宽一点,给人的感觉头不大。这是一种容易出大将的体型。 以上三种类型的优劣很容易区别,不用我多说。至于其他体型的好坏,只要参照上面的原理也很容易分别。 90年代初期,上海蟋蟀研究会理事潘志链手中出现三只横扫上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大王蟋蟀。潘老称其为“大王”、“二王”、“三王”,其照片被翻拍后刊登在边文华的著作中。其中的二王是只杭虫,典型的“柜台型”大将。一年后,我们设宴招待杭州的几位大玩家,其中的李修渡先生向我回忆了与“二王”交战的经过:“那只二王是个杭虫,我们杭州人最了解杭虫,还怕它?”于是,李先生拿出已称霸杭州的虫王,谈好了近似天文数的条件开战了:“我的虫上去一碰,就蹦起一尺多高,掉下来后结成一个球,完了。那个二王一点没动,真是不得了 帖子评价
《~~~蟋蟀成形的原理,选将的方法(上海杨平)~~~》,原因:感谢分享,有借鉴与帮助!,用户操作:金钱3,经验20,魅力15,对用户:hs8282奖励1个金币!

点评

蛐蛐 超级群 44166678 欢迎加入  发表于 2011-4-15 15:49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7 分享分享
63#
发表于 2015-1-11 11:11:50 | 只看该作者
从昆虫学的专著可以得知:蟋蟀蜕变的过程一定是从肢端的顶部开始的,具体来说就是须、尾、爪、牙的顶部,然后再向肢端的中部和根部发展。最后整个身体再从胸部(项)完整蜕出。这个过程根据环境的条件大约需要3——5天的时间,期间不吃食行动迟缓。等待肢端蜕变完成后,项部膨胀将旧外表皮撑破,全身蜕出。这个过程大约2小时。很明显,如果肢端事先没有蜕出,蟋蟀就不可能从项部全身蜕出。
我所认识的几乎所有人都说蜕变是从项部开始的,但有一人例外,那就是上海闵行区的朱建军先生。他在8年前就告诉我:蟋蟀蜕壳是从牙齿开始的,然后从嘴门出现一条极细的裂变线延伸到头顶部。
真的很佩服小朱的观察能力,不然,他怎么能够创造出蟋蟀文化发展史上的丰碑——火赤练。
62#
发表于 2015-1-9 14:52:49 | 只看该作者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10-10-28 21:47
根据我从小抓若虫等待盆蜕以及一年孵化白虫的经验来看,本帖关于蜕皮过程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带有臆 ...

继续观察、分析、琢磨、验证,还会有进一步的发现。就象看到灿烂涅槃的景象一样兴奋。
61#
发表于 2015-1-9 14:12:19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谢谢你们学习了
60#
发表于 2015-1-8 19:04:36 | 只看该作者
hs8282 发表于 2008-3-21 17:26
喜欢“大头”的朋友请注意,在许多人眼里的“大头”现象,是由其项和身体的缩小反衬出来的。换句话,就是项 ...

仁兄辛苦了,文章不错,有研究有内容,很多都说得在理,学习了,并致敬!但有些似有理,又似严谨不够…。也可能我还没看懂,继续学习。
59#
发表于 2015-1-7 23:40:2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好文。{:soso_e163:}
       14年小价位买了二条虫,正实了脖子真的很重要。
           (一条市公养,一条现吊打)


58#
发表于 2015-1-7 23:21:13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了
57#
发表于 2015-1-7 21:41:29 | 只看该作者
脖子很重要,非常重要
56#
发表于 2015-1-7 17:31:5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55#
发表于 2015-1-7 14:51:1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先顶后看^o^
54#
发表于 2015-1-7 13:51:07 | 只看该作者
hs8282 发表于 2008-3-21 17:26
喜欢“大头”的朋友请注意,在许多人眼里的“大头”现象,是由其项和身体的缩小反衬出来的。换句话,就是项 ...

好贴。
53#
发表于 2015-1-7 09:47:32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52#
发表于 2015-1-7 09:07:01 | 只看该作者
杨先生可能沒有仔细研究过脱皮过程,但对虫型分析有独到见解,学习了
51#
发表于 2013-7-2 21:04:2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
50#
发表于 2013-7-2 16:19:3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49#
发表于 2013-7-2 11:11:39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技术贴要顶起来{:soso_e183:}
48#
发表于 2013-6-30 15:43:5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47#
发表于 2013-6-27 15:06:45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89:}{:soso_e179:}
46#
发表于 2013-6-27 12:38:1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63:}
45#
发表于 2013-6-27 02:48:11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soso_e179:}
44#
发表于 2013-6-23 08:49:37 | 只看该作者
说的不错,大多将军都生柜台型和大四平型身胚。好贴,辛苦了。
43#
发表于 2013-6-22 19:52:33 | 只看该作者
真不错,这样的氛围真是我们需要的。感谢楼主和点评的。
42#
发表于 2013-6-22 19:49:48 | 只看该作者
灿烂涅槃 发表于 2010-10-28 21:47
根据我从小抓若虫等待盆蜕以及一年孵化白虫的经验来看,本帖关于蜕皮过程的描述与事实不符,带有臆测 ...

说的精彩,点评也很棒,实话实说。
41#
发表于 2013-6-22 19:47:36 | 只看该作者
型色二宗争论不休啊!

型是偶然性,色是必然性。

40#
发表于 2013-6-22 19:39:42 | 只看该作者
顶一下{:soso_e181:}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6 11:12 , Processed in 0.159538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