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242|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再论虫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续: 双劲:论虫文化的延续与传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11-23 15:36: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20-11-25 19:14 编辑





作者:袁总



    上期讲的是如何改变虫文化中博弈的方式,即从地下博彩改变为公开的大奖赛,文章发表之后得到大批虫友的点评与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今天让我们继续讨论。先不讲友谊赛,因为我们是讨论虫文化的传承,友谊赛只是其中的一股清流,但是太小众,没有代表性也形不成主流。

    我始终认为斗蛐蛐一定要有刺激,好比打麻将,清水麻将终究是打不成的,退休工人一元二元也要来的,上海人讲:勿来钞票打麻将,吃力来西各,宁愿不打。如此一来,麻将文化不用十年也就结束了,从此以后不会有人再打麻将,如果有也是逢年过节家里几个亲戚坐在一起搓搓清水麻将。

    斗蛐蛐是一样的心态,斗着玩有啥意思?文化的传承也要考虑到娱乐的趣味性和参与的积极性。

    既然不许赌博那就要斗奖金,而且一定要斗大奖赛,这才是传承虫文化的唯一出路。

    泰森的拳王争霸赛出场费至少一千万美元,拿到了冠军有多少奖金?最多的四千万美元,近三亿人民币,这才叫大奖赛,完全合理合法的。

    如果我们的虫王争霸赛,虫王奖金达到200万,亚军100万。前8名各10万,前16名各5万出场费。前32,64,128名均可以各得到2万,1万,5千的出场费。什么世界杯,南北赛都见鬼去吧,总计700万全部都搞定,假计报名费各条虫一万元,报名参赛安二千个虫友,完全是随机抽签叠重量,进行淘汰赛。

    第一场胜出者一万元退还,剩下淘汰者的一千万作为奖金加上开办费,直播费,请裁判,解说,工作人员借场地等费用,基本统统上包括在内了。

    现在小场子现吊斗一万台花是家常便饭,二千名选手肯定有人报名的,如此斗赢六场已经入三十二强了。斗到第十场是虫王争霸赛。杭州蟋奥会连斗九场,我们连斗十场也不为过。

    如果齐兵这样的大户愿意多出也可以,出场时分别六个重量级别,各出十条,尽量错开斗,不要自己斗自己。斗到最后也不一定能拿到冠军,某一个重量级内拿一个应该还是可能。齐兵的将军进前八強的可能性较大,反正一对一单挑,任何一个虫友与齐兵都是平等的,我只要咬赢你这一条你就淘汰我就晋级,谁也不怕谁。

    虫王今年在哪家?这是老天安排的,否则就不存在虫文化了,变成钱文化了。

    说真心话,我在虫坛新世纪一书中,评选出来的八大虫王,十大虫王,肯定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可能真正的虫王散落在民间,根本没参加世界杯赛与南北赛。

    因为地下比赛是见不得阳光的,不见光则局限了参赛者的范围与数量。不象现在的拳击比赛,泰森这样的属于绝对的世界杯重量级拳王,巅峰时期任何挑战者三个回合内均被其击倒。

    如果蟋蟀比赛可以公开化规模化,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场子和友谊赛选手就会参加,说不定虫王就在他们手里,平时大家心里也都有不服,难免有:“别看我斗得小或者不斗钱,齐兵来了也不一定能赢我今年这条白牙青”之类的感叹。比赛落地了,这种冲动也就解决了,大家确实有机会拿出一条自己选出的将军与以前的“假想敌”公平竞技。蛐蛐大奖赛还有广告费,冠名费,赞助费等收入,可以做为举办方的经费,也可以去做慈善公益基金,做一些扶贫帮困工作,这样的话虫文化就彻底走上金光大道了。

    我们无须用个人道德来绑架全国的虫友,不要否认名利对虫文化的影响,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强大推动力。

    至于友谊赛我不反对,出斗之前抄毛口的人大多数是斗友谊的。讨论虫文化的博弈方式,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扬民主,提倡知无不言 言无不尽的精神,保证言者无罪 闻者足戒的姿态,力争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为什么我写的文章下面的留言多多?因为我讲真话,讲事实,击中敏感区域,不搞假大空,激起了广大虫友的关注,我欢迎批评甚至拍砖,我们始终坚持对事不对人。

    中蟋网一直允许有不同观点参与讨论,我们要有包容开放的宽广胸怀,如此方能为中国虫文化作点贡献,我一直希望有人出来扛大旗,老朽已经七十有余,做顾问出主意写文章均可以,具体经办肯定不行了。

    今年王虹举办的蟋奥会是一大创举,我们要为他喝彩,也要提出善意的建议,希望全国各地的公开赛越办越好。

    天下虫友是一家,收,养,选的文化也是同种同样同根,都是从贾似道的《蟋蟀经》流传至今。如今只是斗的方式行不通了,我们现在讨论的就是:如何把斗虫办成运动会的模式,不仅仅争取到合法化,更要在我们这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发扬光大代代传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虫友注册

x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38#
发表于 2020-11-27 16:26:05 | 只看该作者
希望虫文化后继有人,绵延千年
37#
发表于 2020-11-27 15:42:56 | 只看该作者
孙虫迷 发表于 2020-11-26 20:53
白取代秋已经是不争事实了,主要的反对声音是赌虫界和高价出售秋虫的虫贩,这恰恰是虫文化走向小众化,进 ...

但是白虫也有级别高低,大价钱卖高级的,小价钱卖低级的,是不是会更小众化,个人意见讨论一下。
3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11:19:24 | 只看该作者
黄批将军印 发表于 2020-11-27 09:40
我个人比较支持双劲的发言,
1.不能沾赌,那就要提供名,并以此为基础来考虑。
2.要尽量降低普通虫友参 ...

要让蟋蟀文化传承下去,我认为首先要让老大也喜欢上这一文化,要不然很难象现在这样延续。

有许多企业的老大喜欢某项运动,他就会重视这项运动,也会将此项运动代表企业向其他代表挑战。



35#
发表于 2020-11-27 09:40:48 | 只看该作者

我个人比较支持双劲的发言,
1.不能沾赌,那就要提供名,并以此为基础来考虑。
2.要尽量降低普通虫友参与比赛等的门槛,不要演变成大户的狂欢。
3.全国各地的虫界名人、大师要牵头把全国各地的蟋蟀协会等组织起来,采用现在年轻人接受的方式来普及蟋蟀知识,引导年轻人参与的乐趣,想方设法扩大基础。
34#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7 08:43:05 | 只看该作者
孙虫迷 发表于 2020-11-26 20:53
白取代秋已经是不争事实了,主要的反对声音是赌虫界和高价出售秋虫的虫贩,这恰恰是虫文化走向小众化,进 ...

你的点评比较切合实际,我为你点赞!请喝茶。



33#
发表于 2020-11-26 20:53:46 | 只看该作者
WYG 发表于 2020-11-24 11:55
太对了,但白虫问题怎么解决

白取代秋已经是不争事实了,主要的反对声音是赌虫界和高价出售秋虫的虫贩,这恰恰是虫文化走向小众化,进而衰退的重要原因。所谓的秋趣是因为它在秋天形成。叫虫趣更合适。但是现在的生态环境不一样了,50,60后多数也已经抓不动了,80,90,00后玩的东西不要太多。秋趣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捉虫,老玩童们都会有美好的回忆。现在有了白虫,性价比又远胜秋虫,不但一年四季有虫,还可以自力更生,刚好填补了空白。个人认为白虫的发展对虫文化是否能大众化有着很大的正面作用。
32#
发表于 2020-11-26 20:08:08 | 只看该作者

为双劲老师点赞!{:3_292:}{:3_292:}
3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5 16:19:19 | 只看该作者
wenji 发表于 2020-11-24 20:29
为双劲老师点赞



30#
发表于 2020-11-24 20:29:54 | 只看该作者
为双劲老师点赞{:3_292:}{:3_292:}
2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20:01:09 | 只看该作者
大道如一 发表于 2020-11-24 19:28
虫文化绝对靠赌续命千年。欲友谊来发扬光大谈何容易,玩虫原本应时小众游戏,放些彩头,刺激下肾上激素,一 ...

说的有道理,请喝茶!


28#
发表于 2020-11-24 19:28:42 | 只看该作者
虫文化绝对靠赌续命千年。欲友谊来发扬光大谈何容易,玩虫原本应时小众游戏,放些彩头,刺激下肾上激素,一秋忙活,年年期盼,自成一道。然此道中出了些谋财败坏职业,飞苍蝇撑船者是也,害得官府严打玩者惊怕。这些人手无一虫满握钞票,斗场之中居中下单,吆五喝六频放口,唯恐搞不大,真正的斗虫情趣被得乌烟瘴气面目全非,原本玩虫就变为正宗赌博了,于是各类故事自然多了,搞得玩虫基本等同赌博了。如果哪天不管哪类斗场杜绝此类人物踪影,势必玩虫人干净了一大半,也不用担惊受怕故事临头。所以玩虫小赌怡情,滥赌伤志。文革中那种氛围中斗虫者依然斗斗红壳子斗斗盆什么的。所以说,虫文化唯小赌小道走走,娱乐为主,切莫大张旗鼓登堂入室,更无必要走出国门贻笑大方。

点评

说的有道理,请喝茶!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4 20:01
27#
发表于 2020-11-24 18:03: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小马哥离题太远了,叫人怎么讨论?想说话另发帖子就可以,何必掺进这里?
26#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7:48: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20-11-24 18:23 编辑

             五十年前中央广播说唱团来我们开滦矿区演出,马季先生的一小段单口相声让我迷上了蛐蛐。记得是马季和搭档说完一个双口相声后,观众掌声不断,马季从后台走出,边走边用拇指和食指比划,就来这么一小段:“蛐蛐只有雄的会叫,为的是求偶。母蛐蛐听见叫声急忙去幽会,可往往会闯来另一位横刀夺爱的勇士。母蛐蛐便在一旁观战,等胜利者把自己娶进洞房,多美。两位勇士振翅鸣叫,拢须蹬腿,奋勇猛扑,很快落败的铩羽逃去,得胜的振翅高歌,迎娶新娘。话说北京东城城墙根墙缝有一寿星头,额黝黑,金斗丝,眼突额角黑如点漆,眉细断银,须赤如血,墨牙乌金,堪称上上佳品。这一天正在自家门前苍劲刚烈地鸣叫着喜迎新娘。谁知新娘还没进门,一只不识相的雄蛐蛐闯了上来。只一回合,寿星头便把它咬伤,它只得蹒跚而退。寿星头展翅高歌迎接新娘,哪知一只寻食的大公鸡走来,先把那只受伤的吃了,新娘机灵,一蹦便到了寿星头的身后,钻进墙缝。寿星头大怒,注视着大公鸡鲜红的鸡冠,拢拢须、蹬蹬腿,说时迟那时快,只听‘嘣’得一声——也让鸡吃了。”
我请教外公,才知“寿星头”是蛐蛐中最上品,是一种长圆头,星门及头向前凸起,酷似老寿星。蛐蛐斗性显示于头。还有大圆头,也称珍珠头,菩提头,四面高大结绽直而圆大,也是头形中的上品。小圆头,与大圆头仅大小区别,也要圆绽,配长衣和拖肚易成将,属一般头形。四方头,两边有棱角的便是,俗称四字头,也属一般头形,青黄虫居多。尖头,星门突出成尖形,紫虫为正配,其余出将少。算盘珠头,也称柿子头,主要是面部扁平,横端显突的,属下品头形。蛐蛐王、元帅大都长有星门突出,头圆大等特点。还给我讲了蛐蛐的头色、斗丝、眼睛、须和牙等等。我那时小,听了个云山雾罩,稀里糊涂。
然而感觉斗蛐蛐很是好玩,便邀上小伙伴去石头坑里捉蛐蛐。外公说在宋朝贾似道的《秋壑促织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出于草上者,其身则软;出于砖石者,其体则刚。”翻石乱找,个个弄了个灰头土脸,也没寻到几只。不是蹦了便是用手拍死,要不就缺胳膊断腿,只得垂头丧气而归。问过舅舅,方知捕捉时间大致从处暑到白露,捉蛐蛐分白天和夜间。白天在中午一点钟最佳,此时雄蛐蛐求偶迫切,展翅高歌连绵不断,容易探听声源;不足之处是白天蟋蟀见光之后跳得极快极远,最好用一纸筒套在蛐蛐草后方,用草须逗出蛐蛐,引入纸筒,一点不伤及蛐蛐。晚上捕,可从八九点钟开始,至次日凌晨四点钟,尤以凌晨这段时间效果最佳。此时更深人静,万物无声,呜音清晰,而且上品大多要到此时才开始鸣叫;不足之处是上品蛐蛐的鸣叫声太短暂,间隔时间又长,易错过机会。对了,雷雨过后半小时,正是各色蛐蛐盛鸣之际,此时无论优劣大小,都在草根叶下、墙阴砖缝等处振翅高吟。切记,浅草中、贫瘠地、瓦砾堆、粪坑旁、畜舍旁、小水沟、腐草堆,不会有上品。在荒僻的石坑、岩缝、城墙根、石板下、河畔等人迹罕到之处,常有体质刚健的珍品。如能选择好以上诸地,只要定下心来,慢慢搜捕,一定会有好的收获。选好了时间、地点,还要有好的捉虫技巧,才能保证一只只上等蛐蛐手到擒拿。一般到了野外,四下里都是此起彼伏的蛐蛐声,就要从中听出鸣叫的优劣了。总的来说,要选择那些声音宏亮、雄浑的下手。要找准这种叫声,随着季节的不同,它们的声音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早秋时节,应以鸣声苍劲刚烈的作为捕捉对象;若其声抑扬顿挫鸣声虽不高,但声调坚实有力,发出钢音的,更是不可轻易放过。那些上好的蛐蛐,往往鸣叫快捷有力,震动人心,它每振翅一呼,捕捉者的心跳也随之加快,这是因为听到上品的声音而令人兴奋所致。据老一辈的说法,上品的鸣声,不但具有上述短暂、快捷、有力的特点,而且每次连续鸣叫的次数,总是单数,即每次急鸣三声、五声、七声。
说来也怪,自听了舅舅的教诲,每次捉蛐蛐,听到上品的鸣叫,心跳便要加快。逗出洞口,一见上上品相露头,立时心便到了嗓子眼,生怕一不小心,伤了它或是让它跑掉。只有捉到纸卷之中,这才心花怒放,美不胜收。小心翼翼拿回家,放入沙罐,精心饲养几天,便要试斗。如果它能斗败家中已有的上品,便要兴冲冲寻到上次胜者的家中,一决雌雄。把它放入主人自誉将或帅的罐中,目不转睛,随着它俩斗须、猛扑、撕咬,心也随之喜怒哀乐起伏不定。胜了,喜气洋洋抱回家中,写一中意的名称,或帅或王,贴在罐上,精心喂养等待对手捉来上品找上门来再战。输了,弃之。当夜凌晨便要出动,来到石头坑,也不怕什么妖魔鬼怪,一心寻一佳品,战败对手,方肯罢手。
人生坎坷,而我一生从不言败,除了基因使然便是儿时斗蛐蛐的自我培养吧。

25#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7:41:29 | 只看该作者
bbb6699 发表于 2020-11-24 17:39
还是那个双劲,都在点上,没有广大虫友参与注定是长久不了的虫文化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蟋蟀要当虫养"·这句话草民巳说了无数次、甚至网友来问﹕虫就是蟋蟀、蟋蟀就是虫、你懂吗?草民无语、本想就养虫一些经验归纳一句话总结与虫友分享·但效果并不好、在此草民把题目扯开些说、也算一种新思路、再不理解、你就搬我家住·慢慢谈吧

虫之选、养、斗·养功占的比例是很大的、好虫也要好养、但是如何养?虽然各有各的养法、古今多少人下了极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重要的经验、但是始终没有更为简单的方法来替代·
草民也苦苦思索、摸索了好几年、不知那一天、忽然觉悟了、今人与古人在研究虫上·最大的优势是科学观、及设备仪器、古人知其然·今人可知其所以然!
草民豁然开朗·使养虫在手段上按照科学观进行试验·效果明显·特介召一下﹕
蟋蟀是变温动物·其生长、发育、繁殖,觅食、格斗等一糸例生理活动·与环境的温度、湿度有着极大的因果关糸、
为什么野生虫七褪成虫、室孵虫可以十褪甚至十二褪成虫?
为什么早秋虫可以养到霜降以后?白露虫却衰老的快?
为什么晚上虫觅食量大?而白天觅食量少?
为什么在地里晚上听不到虫的要蛉叫声?白天中午却可以听到虫的要蛉叫声?
为什么出自砖石缝向阳干燥处的虫性劣?而出自草堆泥地的虫性懦?
为什么霜降斗虫先暖一下虫、虫斗性好?而冷僵的虫少打一口?
等等、等等!
养虫之根本就一个温湿度·草民几年积累了大量资料、拓展了一条控温控湿的养虫新思路、实验下来·重复性、一致性好符合科学观、
现在、一条虫出土后、很快就会出现在贩子竹筒里、又很快出现在某个人的盆里、真正的生长发育还是在盆里、除了先天条件外、养功就显得格外重要、好虫没有好养是不行的、有些人花大价买了一条好虫、后来一抄·惊呼﹕超级大卵泡、这虫除了看走眼、那养的如何呢?
虫在昆虫分类学上是属于不完全变态的种类·不完全变态的物种从若虫期到成虫期受温湿度的影响是很大的·主要影响摄食行为·因摄食量的不同、虫的内分泌受其发育影响改变分泌节奏、最后影响虫的大小、体质·而膜翅目的胡蝶是完全变态的种类、从毛毛虫成蛹蜕出胡蝶·基本不受影响、所以同一种的胡蝶是没有大小﹝体质上的明显区別的、
上述观点说明温湿度对不完全变态的虫来说是虫在不同产地,不同环境下具有主导不确定因素、
既然野生虫由于遗传·温湿度、摄食等原因对成虫具有影响、那么一条虫到了你的盆里、遗传不是你考虑的,食物也是保证充分的、那么只有温湿度是唯一的重要原因了、
草民理解是运用充分的控温控湿手段、从虫入盆、伏盆、开始该降温就降温·据观察、环境为26度时虫最伏盆少鸣、30度时摄食最旺盛、到虫性線成熟时·28度时交配最频繁低于25度高于32度时虫性最差·最理想的环境湿度为百分之六十五、太干虫易养枯·太湿虫斗性差、
草民用控温调节虫生理节奏、控制虫性、掌握出斗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晚秋、控制在22度、虫减少要蛉、虽收身不减重、能使虫退食晚,不易衰老、
中秋时反而加温、促斗性、做笼型、增食量、使虫代谢增快亦有收效、
总之、草民说的只是一种养虫的新思路、不是放之四海的标准、望虫友谅解·
24#
发表于 2020-11-24 17:39:21 | 只看该作者
还是那个双劲,都在点上,没有广大虫友参与注定是长久不了的虫文化已经到了穷途末路

点评

"蟋蟀要当虫养"·这句话草民巳说了无数次、甚至网友来问﹕虫就是蟋蟀、蟋蟀就是虫、你懂吗?草民无语、本想就养虫一些经验归纳一句话总结与虫友分享·但效果并不好、在此草民把题目扯开些说、也算一种新思路、再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4 17:41
23#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7:28:24 | 只看该作者

刚在CCTV4-周遍中国栏目20130608期“一方收藏”里见到有宁津撬子手逮蛐蛐的画面,看着看着。。。哎,还是说说咱的一点窍门吧。  此话题早几年聊起过,感觉有些“行云流水”,上海话叫“没过念头”。这回咱好好“摆摆谱”

  北方棒子地逮蛐蛐,那叫“会者不难,难者不会”。再说透彻点:“会者不累,累者不会”!
  没逮之前,务须调整心态 -- 玩蛐蛐,细腻的技术活儿。无论“逮、选、养、斗”,均如此。静心凝气,切忌浮躁。若爱好者逮蛐蛐,可否将整个过程视为“享受”?而不去计较所逮条数的多少、所逮蛐蛐的大小?以此谋生嘛,那更要心平气和。建议、特别建议职业撬子手到达地头后,别急着往地里钻。找个桥头、空地一座,吐故纳新一番。待周边人全散开后,悠哉悠哉逛进地!

  凡是出地后,周身汗,周身泥,一头棒子穗,狼狈不堪者,其战绩概率上说,绝不会好;

  凡是出地后山青水绿,周身装备仅仅有条者,往往多得大将。
  前言于此,直奔主题。


  野地逮蛐蛐分早、中、晚三个大时段。分别为:7月底至8月12前后的早期;8月12至8月23前后的中期;8月23至9月10号前后的晚期。每个大时段里的操作与主攻地点稍有不同,其余大致相当。

  野地逮蛐蛐还须择地而逮。择地所指2种。分别是:1地势土质的前期排摸;2大地块植被结构的排摸。如:纯沙土地出将概率较低。又如:花生地,葡萄园等也不太适合投入较大精力。

  以中期为例:大环境里,局部较为高畅的地块;植被茂盛,大面积高势棒子地外加适量间作的大豆、茄子或豆角架类混杂地块,往往多出中秋里的将才。如一望无垠几千上万亩晚熟高杆玉米地连片者,则多出后秋将虫。
  玩者须搞明个中缘由,方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且说逮蛐蛐之中期。

  携带物品:津网(三寸以上高网,备用一只);LED暖光源头灯(晚上使用冷光有点惨);竹管别超过20只;不超过1米2的撬子一把(试样自选);80公分左右的细竹一根(很重要)。

  竹管20只以内:地里没那么多值钱蛐蛐。与其费心费力逮那么多垃圾,不如减轻装备,挑些入眼的装竹杆。

  1米2左右的撬子:大多是为了走在垄里借力支撑的。若大挖大掘,90%以上蛐蛐跑了。即便要掘,也是轻轻“以震为主”。

  80公分细竹杆:此件太派用处!一则,将高网绑在细竹杆上,逮蛐蛐不用弯腰,一米多远处,见之伸手套既是,如是,不惊动蛐蛐;二来,踏垄而行者,可将此杆握着,手腕外翻,由腕部至肘部贴着,起到掀开眼前近一米左右棒子杆的功效。使头灯照到更远处。灯光清晰,而且棒子叶不再遮挡视线或刮伤脸、眼。

  拾掇停当,咱们开始试找“虫道”。

  说逮蛐蛐,还有虫道?头一次听说吧。明确告诉朋友们,虫道绝对存在!这就是为何有经验的撬子手,逮蛐蛐不累,却战绩理想的根源所在。

  闲话少说,跟着我走。咱顺着乡间小土道,灯光开始收索棒子地灌水时,老乡砌的分水(或叫聚水)垄。凡平整地块中,有高起部分的长垄,咱万万不可放弃。

  这就是虫道了?非也。它还得符合以下几个特点:

  1 一脚踩在垄上,有脚印,但泥不沾鞋;

  2 垄上须有稀稀拉拉杂草,既不多得无法立足,又得时断时续有杂草;

  3 油葫芦和棺材头(大盖帽)相对较少的地块。

  以上三要素缺一不可。

  傍晚,天刚擦黑至晚22:00前后(视外界温度、湿度、风力而定),野外蛐蛐很少鸣叫。小家伙们吃饱喝足了,大部分趴在垄上的洞外。此时进地,找好虫道,只需操作合理,省心省力,照着灯,几近捡蛐蛐。再有,垄的两侧也顺带着照照,别有走过路过还错过的。
    咱玩蛐蛐,玩的是“讨巧”,讲究的是“机缘”。上半夜逮蛐蛐,一点不累,这不就是“巧”字儿?虫道巡阅多了,机缘自然就多,机会多,运气当然就好。

  调解心气儿,劳逸结合,啥逮得眼花撞鬼、啥走着走着掉深井里、啥汗流浃背丢三落四,那叫新手,叫外行。上半夜就体力透支,搞个稀里哗啦,下半夜三点以后,翅子、高级货放叫时候,哪来“气定神闲”去判断叫声之品质优劣?还不是“挑进篮里全是菜啦”。


  上半夜“捡”虫部分咱告一段落,接着“凌晨时分听叫拿大将”

   “听叫拿将”得讲究点“功力”。

  上半夜咱们虫道捡完蛐蛐,已经十一点左右。请走出地块,找个敞亮之所歇息、打盹。三点将至,点烟、喝茶。咱得为随后两小时左右的“听声断虫”储备好体力。

  晨露渐大,虫声转旺,别急着进地。放轻脚步,顺着小土道绕着棒子地走走、停停。一定是听到值得动身的叫声,方抽身前往。

  此时,露水大,棒子叶上多有积水。请逮者减缓脚步,竹竿分叶的动作须轻缓。不然,惊着蛐蛐还淋一身露水。建议,我又建议了:离高虫叫声十数米外即可停下。务必在十米开外,找对垄沟后,爬过去。对了,极轻极轻地爬过去。头灯开着,没事。“轻、稳”是关键!

  哪些蛐蛐的叫声方值得咱们爬上一爬呢?

  1 鸣声并不高亢,甚至偏舒缓,合翅时明显带有“咔哒”声;
  2 虫性平常时,依据蛐蛐起叫的“穿透”力而判断优劣,含“磁性之声”远优于杂虫喳喳乱叫的狂吠;

  3 翅子叫声,一声是一声,声声可辨,不可变频。缓而不空。

  至于听蛐蛐叫辨别虫之大小、蜕变日期等等,属基本功之列,此不赘述。
  逮虫大要莫过于此,余者诸如“伙伴间莫在地头倒蛐蛐比虫”、“拿蛐蛐网、装蛐蛐时手正确的手势”等等,皆题外话。但这些细节,既关系到整个逮虫过程的战果,又能适度节省体力。

  当然,要求地头感受野趣的朋友,那又另当别论了。
22#
发表于 2020-11-24 16:44:03 | 只看该作者
小馬哥 发表于 2020-11-24 16:40
上迎合政府,下争取大众,这便是虫文化复兴的出路,也是唯一出路。

众口难调,太难了

点评

刚在CCTV4-周遍中国栏目20130608期“一方收藏”里见到有宁津撬子手逮蛐蛐的画面,看着看着。。。哎,还是说说咱的一点窍门吧。  此话题早几年聊起过,感觉有些“行云流水”,上海话叫“没过念头”。这回咱好好“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4 17:28
21#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6:40:15 | 只看该作者
蛐蛐新手520 发表于 2020-11-24 15:58
改变的不是怎么斗法,需要改变的是人的思维,白取代秋已经是不争事实了,是我们玩虫的人用什么心态去接纳, ...

上迎合政府,下争取大众,这便是虫文化复兴的出路,也是唯一出路。

点评

众口难调,太难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4 16:44
20#
发表于 2020-11-24 15:58:49 | 只看该作者
改变的不是怎么斗法,需要改变的是人的思维,白取代秋已经是不争事实了,是我们玩虫的人用什么心态去接纳,玩虫毕竟是小众项目,现在还有多少90后00后在玩,80后已经算年轻人了,玩虫不仅花钱最重要的是花时间,找到自己合适的圈子最重要,秋也好,白也好,这娱乐项目还能坚持多少年?年长的陆陆续续老去,接班人在哪?后辈有感而发,勿喷!

点评

上迎合政府,下争取大众,这便是虫文化复兴的出路,也是唯一出路。[/backcolor]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11-24 16:40
19#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5:52: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小馬哥 于 2020-11-24 15:54 编辑
秋将点兵 发表于 2020-11-24 08:50
隔壁那个论坛要不是有袁总写点东西还好看,早崩了。现在又搞什么审核~~呵呵。就是好听的发表,不一样的意 ...

    讨论虫文化延续与传承的原因是一种自我反思:对于自己曾经所作所为的反省与总结。也是一种出于对蟋蟀的感恩:这些小精灵们为我们带来了那么多的快乐欢笑,我们又何尝给它们带去过些什么,哪怕是为它们做一个小小的正名也是许多虫友曾经的吝啬。




    愿全国虫友们都摆脱曾经虫坛里的森森冷气,只是昂头向上走,不必听自甘堕落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18#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5:50:18 | 只看该作者
黄麻头1984 发表于 2020-11-23 18:59
指引虫坛大事,为虫坛指明方向。

   如果比赛把重心放在巩固存量虫友上,那么对虫文化来说又是死路一条,今年1万人看,总有褒贬不一的,到了明年能有7000人看就不错了,再到后年更少,本意是宣传推广虫文化的比赛,结果为了一点门票的蝇头小利,将比赛变成了一个更大的闭环,这是浪费了比赛中所有人的努力成果。
17#
 楼主| 发表于 2020-11-24 15:43:52 | 只看该作者
16#
发表于 2020-11-24 12:38:4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秋风秋雨 发表于 2020-11-24 10:00
完全可行,现在网上的5路淘汰赛即可参考。

这样各地的蟋蟀协会都可以在本地举办,都可以酌情收取5%——1 ...

如果举办方有意去做公益那就更好,既便抽取20%费用我也乐意参加。

点评

愿全国虫友们都摆脱曾经虫坛里的森森冷气,只是昂头向上走,不必听自甘堕落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   发表于 2020-11-24 15:53
15#
发表于 2020-11-24 12:31:3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吹铃 发表于 2020-11-23 23:36
难度不是一点点,先地方,再会战,出将成王,要多少局?能持否?而虫锋期有限,又有早秋、中秋和晚秋,要服 ...

改变斗虫模式,比如32条虫淘汰赛,需要在一段时间内连胜五条,才能取得第一名。至于虫王就是个概念而巳,组级以上参赛费决出的获胜方,称啥都行。

点评

淘汰赛胜出的虫,有的已过锋期,如出斗极少能再连胜。因此,比赛只适合于类似团体的多虫比赛,记总分制;而比不出将相候王  发表于 2020-11-24 13:17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7 05:59 , Processed in 0.152032 second(s), 3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