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蟋蟀罐是贮养秋虫的一种器具,属于收藏杂项。自古以来,这种小虫罐就普遍受到畜养鸣虫及虫具收藏者的青睐。 <br>
<P> 蟋蟀罐的制作和使用始于南宋,盛于元明。南宋以前已有雏形,当时制作者无模具,全用手工捏制造型。最早的蟋蟀罐都是由帝王指定的御窑和官窑烧制的,作为贡品专供皇室使用,极少传至民间。御窑、官窑所制的蟋蟀罐精致无比,种类纷繁。到了明宣宗朱瞻基以后,蟋蟀罐的花色品种更加繁多,制作人的姓名也用印章形式制于罐底。古代和近代著名的制罐匠人李公亮、李秀芳、李东明、邹显文、邹东帆、于瑞章在当时都闻名遐迩,他们所制作的精品蟋蟀罐流传至今极少,现已成为稀世珍宝。蟋蟀罐分南北两种流派,北方以天津为代表,首推明末清初的赵子玉,北方罐粗糙,壁厚,形状单一,花纹少;南方以苏州陆墓镇的余窑、御窑和庙前窑三处为代表,相传南宋丞相贾似道使用的蟋蟀罐均由陆墓余窑和庙前窑所制,南方罐的特征是形状繁复,花纹多,做工精致。 </P>
<P> 昔日的小虫罐如今已成为各地收藏爱好者竞相追逐的珍品。早在1998年秋季,香港佳士得拍卖行就曾以73.5万元的高价拍卖过一只明万历五彩群猫纹花瓣式蟋蟀罐。在2001年北京中鸿信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明宣德蓝釉龙凤纹鼓形蟋蟀罐成交价则达到了60万元。在2003年北京华辰拍卖会上,有一只明万历青花龙纹扇形蟋蟀罐也以7.7万元的价格成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04年10月在厦门宝龙大酒店举行的厦门国拍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上,一只明宣德青花鹰雁纹蟋蟀罐的拍卖价竟高达200万元,比当时的估价高出近百万元,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据一位行内人士透露,该蟋蟀罐在2003年时仅以18万元的成交价被人拍走,时隔一年,其身价竟飙升至200万元,可见看好蟋蟀罐未来市场行情的大有人在。 </P>
<P> 俗语说:“玩虫一秋,玩盆一世。”选择一只十分精美的蟋蟀罐来饲养秋虫,不仅能使你获得美的享受,而且还具有很高的保值增值功能,其收藏投资前景将是非常广阔的。</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