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孵化(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1-21 22:31: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别:生物科
组别:国中组
作品名称:草原上的提琴手—孵化篇
关键词:蟋蟀,孵化,温度
编号:030317
0
学校名称:
台东县立大王国民中学
作者姓名:
陈淑娴,杨净皓,吴勤皓,李邵郁
指导老师:
曾淑媗,王靖璇
1
摘要
蟋蟀是常见的鸣虫,自古以来便有『草原上的提琴手』之美称.近年来由於人为活动,
蟋蟀受到迫切的生存危机,因此,蟋蟀的声音似乎逐渐从我们的耳边消失.
野地的蟋蟀大多只在春,夏季才容易发现,水族馆却几乎全年贩售,因为蟋蟀通常以卵的
形态过冬,待气温回升后才孵化,故本实验采固定湿度范围,而控制气温之方式,探讨高
温状态对孵化蟋蟀卵的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在30℃~35℃之温度范围,温度愈高卵的发育愈快,孵化期愈短,
但是孵化率在35℃以上有明显的下降,可见温度与蟋蟀卵的孵化确实有关,若打算人工
繁殖蟋蟀,可於恒温33℃~34℃进行孵化,在八天之内得到约八成的理想孵化率.
亲眼见证蟋蟀孵化的历程,可缩短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壹,研究动机
蟋蟀是常见的鸣虫,自古以来便有『草原上的提琴手』之美称.
蟋蟀的生活范围本就与人类重叠,然而,却因为人类任意扩张生活领域加上不当规
划与不断开发,导致蟋蟀遭受到迫切的生存危机,原本在乡野草原间极易听到的蟋蟀叫
声,似乎已渐渐地从我们耳边消失,繁华都市里更难以发现其踪迹.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水族馆竟贩售活生生的蟋蟀,全年皆有且为数不少,但
野地的蟋蟀大多数却只在春,夏季才容易发现踪迹,查询相关资料后初步了解,这是因
为蟋蟀通常以卵的形态过冬,等到春季气温回升后才孵化,可见温度的高低与蟋蟀卵
孵化存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特别是高温对卵的影响,因而兴起研究蟋蟀孵化条件的念头.
一般母蟋蟀在交配后会选择较松软,湿润的土壤或植物的茎中,将产卵管插入其中
产卵,本次研究为了便於观察卵的变化,大胆尝试将卵置於滤纸当中孵化,并利用数位
相机纪录孵化过程.
贰,研究目的
(一) 探讨温度(30 35℃)对蟋蟀卵的孵化率是否有影响
(二) 探讨温度(30 35℃)对蟋蟀卵的孵化期有何影响
(三) 观察蟋蟀卵的孵化历程.
1
参,研究设备及器材(主装置如照片1)
1,中蓝微电脑控温定时器C-BLAE CS-020 6组
2,KoKA KT-169电子式温湿度计 1组
3,石英加热棒 6支
4,透明宠物箱 6箱
5,培养皿 6个
6,浅铁盘 6盘
7,长型木板 6个
8,小罐头盖 6个
9,数位相机 1台
10,滤纸 1盒
11,喷雾器 1瓶
12,过滤网 1支
13,其他:报纸,镊子,可乐铝罐,水彩笔
肆,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 交配:
由水族馆买进30只成年蟋蟀(母
蟋蟀:20只,公蟋蟀:10只,品种:
黄斑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细心饲养二
周.成年蟋蟀一般会在食物丰富,空间充足的
环境中自然交配.成年蟋蟀之性别如图一,母
蟋蟀在腹部末端中央有一根细长的剑状产卵
管.
图一
(二) 产卵:
培养皿中放入浸湿的报纸,保持潮湿,做为简易产卵皿.另外准备一个透明
宠物箱,放入20只已交配的母蟋蟀,母蟋蟀会聚集在产卵皿内,以潮湿的报纸做
为土壤而产卵.经过12小时后(隔夜),移出产卵皿.
(三) 孵化:
将产满蟋蟀卵的报纸置入水中,左右摇晃使蟋蟀卵脱离,并以镊子夹除报纸.
绝大多数的蟋蟀卵会沉降於水底,残余破碎的报纸则浮在水中,利用水的浮力来
分离出蟋蟀卵;倾倒上层液体,使用过滤网收集下层之蟋蟀卵,而后分成1 6
组,每组200颗蟋蟀卵,分装於孵化碟(以滤纸做为底垫),再放入培养皿内(做
2
为孵化皿),最后将孵化皿放入孵化槽中(如照片1)并启动孵化装置.
本实验采固定湿度范围(80-90%),而控制气温之方式进行,进而了解温度
的增加对孵化蟋蟀卵的影响.实验组别的控制温度为第一组:30℃,第二组:31
℃,第三组:32℃,第四组:33℃,第五组:34℃,第六组:35℃.
初步实验发现,孵化率偏高,故进一步的实验便预先估计孵化率为七成五,
即200颗卵当中有150颗孵化(200×75%=150),然而,经由后续的实验发现,
在相同温度下孵化,卵的发育程度仍有差异性,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全数一起孵化
而出,因此本实验当中孵化期的计算以第75颗卵(150÷2=75)孵出的时间为终
止时间,而非第一颗卵孵出时间来计算.而孵化率的计算则是以该组第一颗卵孵
化的时间起算,之后2天内所孵化的数量与原有卵数的比值.
照片1
(四) 观察与纪录:
每日早,中,晚轮班进行观察以及拍照纪录卵的变化,并适时对孵化碟喷雾
以保持潮湿,避免卵乾扁死亡,影响实验结果.一旦发现有幼蟋破卵而出,则增
加观察次数为每日五回,纪录每组的孵化数量,并将幼蟋自孵化皿移出统一饲养.
(五) 困难排除:
自然环境中蟋蟀卵被产在土壤中,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观察卵的变化,除去
了土壤的保水作用,使得实验最大的困难在於:湿气的保留.
第一次实验,在孵化槽顶放置浅铁盘,以防湿气快速散失,保留约5公分的
出口.轮班观察时发现,孵化碟内的底垫(滤纸)不易保持潮湿,且愈高温愈乾燥,
每次必须大量喷雾,否则时间一久,卵很快便乾燥凹陷,而回天乏术.
第二次实验,为保留湿气而渐次调整出口使孵化槽较密封,却又发现蒸气在
浅铁盘内凝结后滴落至孵化碟中导致积水,卵浸泡於水中数小时将会死亡或导使
霉菌滋生,而整组失败.
第三次实验发现,温度愈高愈需要密切注意湿度的变化,并严防孵化槽过度
闷热,导致温度突增超过控制温度1℃以上.特别是第六组(35℃)最易出状况.
第四次实验发现,人为操作可能成为实验失败的主因之一.将孵化碟暂时移
3
出拍照或观察过久,温差变化使卵容易死亡,孵化碟进出孵化槽的次数愈多,愈
易影响控温器的恒温控制,以上诸多变因,使得实验未能全盘成功.
第五次实验,每次观察便放入湿度计测量,控制湿度范围介於80%~90%,
并加速观察与拍照动作,终於一次得到完整的六组数据.
伍,研究结果
由本实验得知,温度对孵化期确实有显著的影响,见表1及附件1.
在30℃~35℃之温度范围,温度愈高卵的发育愈快,孵化期有愈短的趋势,故推论
温度与孵化期成反比关系,如图1所示;而在30℃~34℃之间,随著温度的升高,孵化
率并无明显降低,大约维持在80 %左右,但在35℃之下孵化,孵化率却突然降至55 %,
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孵化温度达到35℃时,对於卵的发育才有比较明显的阻碍.
本次实验采恒温方式,自然界的日夜温差并未考虑进去,而实验最后所孵化出来的
小蟋蟀,在实验完成之后便全数野放於校园中.
表一
组别 控制温度(℃) 孵化量(只)孵化率(%)孵化期(小时) 孵化期(天)
一 30 160 80 216 9.00
二 31 164 82 202 8.42
三 32 166 83 191 8.00
四 33 150 75 179 7.46
五 34 156 78 168 7.21
六 35 110 55 154 6.42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08-1-22 11:34:55 | 只看该作者
以下是引用青衣白麻在2008-1-22 0:10:30的发言:

要经过低温0--4度10小时


请说说为什么?

[em27]
3#
发表于 2008-1-23 00:22:07 | 只看该作者

在下斗胆进言:

决定胜负因素有很多,斗性强弱仅为一面。实验③毋宁说是“体质强弱”更为贴切。

此乃在下一家之言,纯属探讨,万勿见怪。

[em04]
4#
发表于 2008-1-22 00:10:30 | 只看该作者

要经过低温0--4度10小时

5#
发表于 2008-1-22 16:17:3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科学

你信不?

6#
发表于 2008-1-22 16:30:5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 油 葫 芦的卵在10℃条件下保存20天后,通过一5-4℃低温不同时间处理后
置于28℃条件下进行孵化,结果见表3-2e
表3-2 在低温下不同时间处理北京油葫芦卵的孵化的影响
冷处理时间(天)
孵化时间(天)
0 0.5 1 10 20 30
孵化率%
1136
16.7c
14.5a
53.36
13.5a
70a
13.8a
66.7a
13.8a
73.3a
14.9a
70a
第三章结果与分析
从表 3-2 可看出,12小时处理孵化时间为14.5天,30天处理需14.9天,不经
低温处理的卵孵化时间需要113天。显著性方差分析表明经冷处理北京油葫芦卵的
孵化不因处理时间的长短而有明显差异(a=0.05),但经冷处理的卵孵化与未经冷处
理的卵孵化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0.01)0孵化率差异稍有不同,超过1天以上时
间冷处理的卵孵化率均超过了60%,最高达到73.3%,其孵化率之间无显著差异
(a=0.05)。而经12小时冷处理孵化率为53.3%,与1天以上时间冷处理相比差异
显著(a=0.05 )。但未经冷处理的卵孵化率仅达16.7%,与经冷处理的卵的孵化率相
比,均达极显著差异(a=0.01)。表明北京油葫芦卵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低温刺激,并
且只需1天以上低温处理就可达理想孵化率,这为人工饲养缩短其生产周期提供了
依据
7#
发表于 2008-1-22 16:43:09 | 只看该作者
不同 营 养 的食物对斗蟋斗性和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人工繁殖的斗蟋
斗性随世代累积而减弱甚至退化。研究不同食物饲养下对斗蟋的斗性变化
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寻找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食谱。
(1 )单一植食性食物室内饲养斗蟋,只用水果,相应的植物以及大米
粒喂养,直至长成成虫。
(2) 荤性食物室内饲养斗蟋,用鱼、蟹、黄粉虫等喂养,直至长成成
虫。
(3)混合性食物设置一个食谱,间或喂斗蟋以植食性食物和荤性食物,
直至长成成虫。
①不同营养对斗蟋繁殖能力影响分别取上述食物饲养的雌雄斗蟋20对
配对,并设3次重复,交配观察其产卵时间、产卵数盘及卵孵化率及后代
生长发育和行为;并进行室内饲养个体间交叉比较以及与自然种群个体相比较。
③不同营养对斗蟋斗性的影响(a?分别取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和
采集于田间的斗蟋置于观察器皿中。Cb)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交叉置
于观察器皿中。(c7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按食物种类分别置于观察器
皿中。观察比较室内饲养个体的斗性差别,以及与自然个体斗性比较,其
斗性强弱由胜负决定。
8#
发表于 2008-1-23 18:29:48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都是我摘抄的

好象是山东农大的学生的论文

中国人的文章不能全信

要看也要看外文的

下次我去查查

9#
发表于 2008-1-23 23:03:18 | 只看该作者
等着看下文   辛苦辛苦    [em27][em27][em27]
10#
发表于 2008-1-26 00:13:28 | 只看该作者
8cuo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2 07:34 , Processed in 0.14584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