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10|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湿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0-8-31 16:0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人工养殖蟋蟀之湿度
这里所讨论的湿度对幼虫的作用,主要是对幼虫表皮的生长、发育、蜕变所产生的影响,而不是幼虫整体对水分的需求。
幼虫的生长是由两种形态即渐进和突变交替进行的。平时的渐进生长需仔细观察才能发现,而突发蜕变则显而易见,其体型明显变大。
幼虫的表皮是由蛋白质和糖组成的,其特性与人类的指甲相类似,遇干则硬遇湿则软。幼虫蜕变成功与否取决于力量和环境湿度。幼虫在蜕壳时必须先在足够湿度的帮助下,使旧表皮软到一定的程度,体内向外的扩张力才能把旧表皮撑破,整个身体才能出来。
幼虫在临近蜕变时因嘴巴被旧表皮封闭而无法进食,只能靠体内储存的能量维持生命等待湿度降临,所以它们基本不活动。但如果长时间得不到足够的湿度,体内储存的能量消耗到一定程度,就无力撑大整个身体,蜕变以后的体型反而会缩小。在幼虫向成虫的最后一次蜕变时,我曾经亲眼所见幼虫在外表皮的里面进行蜕变,成虫后咬开外壳钻出来,体型缩小大约三分之一。
幼虫的每一次蜕变对湿度的需求会随着虫龄的增长而增长。幼虫第一龄和第二龄蜕变时对湿度的需求几乎观察不出来,而且速度很快,几分钟就完成。从第三龄蜕变开始,一般要求在相对湿度60%以上。此后对湿度的需求不断上升。当最后一次幼虫向成虫蜕变时,必须等到空气中湿度接近饱和状态即90%以上才能完成。所以在野外,等到蟋蟀快成熟时,每下一场雨就会蜕变出一批成虫。
幼虫在临近蜕壳时新表皮必须生长完整,当整个身体从旧表皮中出来以后,体内继续向外扩张发力,把新表皮持续撑大,一直到新表皮变色硬化为止。而这个时间段,是幼虫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间。
出壳后的新表皮由软变硬的时间长短不一,主要取决于湿度的高低。湿度很高时,新表皮变硬的时间推迟,为幼虫不断地扩张身体争取了时间。所以,潮湿环境中生长的幼虫体型明显大于干燥环境中出来的幼虫。
蟋蟀由幼虫蜕变为成虫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变态。首先,它的外表颜色发黑,意味着旧表皮已经与新表皮隔离并且死亡。然后,它先从须、尾、腿的顶端与旧表皮脱离,再从嘴开始往上裂缝,最后从胸(项)部撑开外壳,整个身体出来。此时表皮为白色,然后它继续撑大翅膀及身体,直到表皮变成自己的本色而硬化定型为止,蜕变才算完成。整个过程大约需要5天左右的时间,在此期间,保持足够的湿度是必须的。
幼虫蜕变成虫是蟋蟀的一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时刻,在这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它表现得特别脆弱,任何干扰都可能导致蜕变过程终止,随之带来的就是灭顶之灾。而在众多的干扰因素中,他虫的攻击和湿度突然消失是主要因素。
每当幼虫蜕变成功后,新表皮很快就要变成旧表皮了,为了下一次的蜕变,体内更新的表皮又开始孕育生长了。这种新旧交替的生长方式,使幼虫的表皮长时间处于两层的状态,导致外面那层表皮无法从体内得到水分。所以,幼虫在渐进生长过程中,外表皮对水分的需求不是通过体内的输送,而是自己对空气中湿度的吸收来获取。
尽管幼虫大部分时间都喜欢呆在干燥的环境里,但每天都会抽出十来分钟时间到潮湿的环境中吸收水分。这一程序决不能省略,它对幼虫表皮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虫文化中对“干”的追求是放在首位的。所谓的“干”就是肉眼观察到蟋蟀表皮没有光线的反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表皮上的毛、绒、砂等物质生长超过并覆盖蜡质层,使其无法反光。这些物质在《昆虫学》中统称为“非细胞性生长物”,所有的昆虫表皮上多少都有一点。它是幼虫身体的一部分,也需要营养促进,而水分则是营养中的第一要素。换句话,如果缺少湿度,幼虫表皮的那些物质就无法生长。
在我的实践中,每天浇水的大棚内出来的成虫翅膀反光很弱,部分成虫甚至看不见反射光。而在不浇水或很少浇水的大棚里,几乎所有蜕变出来的成虫翅膀上反光锃亮。
此外,在饲料中加入一些营养,也可以有力地促进表皮物质的生长,其作用不亚于湿度,两者合力,可以使蜕变后的成虫翅膀几乎无反射光。
蟋蟀的表皮结构有紧密和粗疏之别,它取决于1.幼虫生长期所获取的营养;2.生存环境湿度的反差,也就是表皮每天都要经历干燥和潮湿的反差,且越大越好,它可以导致表皮结构在硬和软的反复进行中趋向紧密。表皮紧密的表现为大腿出现清晰的反射光,而这恰恰是一个好虫的必备条件之一。
为了解决幼虫即喜欢干燥又喜欢湿润的矛盾,我们在地里铺设的塑料水管上每隔3050公分开一个喷水孔,这样就会每隔一段距离产生一小块潮湿环境。因为幼虫随时随地都可能产生对湿度的需要,所以每天必须喷水一到二次,始终保持部分地块的潮湿环境。这样,幼虫就可以根据需要自己选择呆在干燥或潮湿的环境中。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就是在白天幼虫蛰伏的时间段里,经常有幼虫跑到潮湿环境中呆上一小段时间,然后离开。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幼虫都需要90%的湿度才能蜕变为成虫。少数身强力壮的幼虫,在70%左右的湿度及旧表皮半柔软状态下,凭借其强大的扩张力撑破外壳成功蜕变成虫!所以,在连续干旱的时间段里捕获的成虫中,就会有这样的好虫
此外,幼虫的生存环境如果长期缺乏湿度,将迫使其寻找新的栖息地,包括深挖洞、攻占他虫的领地等。这对幼虫锻炼体魄,增强格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国北方出土的蟋蟀,格斗能力普遍强于南方蟋蟀的原因之一就是环境干燥。但这并不等于说幼虫的生长不需要湿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定义,说明这个道理只是为了人工调节湿度提供理论依据。
认识湿度对促进幼虫生长的意义后,就可以从两个方面去人工调节湿度,干预幼虫的生长:1.适当延长或者缩短幼虫的生长期;2.可以让幼虫的蜕变日期趋向于统一。这对商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对湿度的调节在室内和大棚中很容易进行,尤其是大棚内的调节可导致同一块地里干与湿的反差巨大。野外可以靠农作物的高低来调节湿度,再则就是铺设水管,但可以调节的幅度有限,对高温干旱还可以人工灌溉,但对连续的狂风暴雨等恶劣气候就难以抵挡。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6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20-8-31 16:10:16 | 只看该作者
进来学习学习。
3#
发表于 2020-8-31 18:10:2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4#
发表于 2020-8-31 18:28:57 | 只看该作者
有技术含量的帖子
5#
发表于 2020-8-31 19:05:58 | 只看该作者
老先生讲的详细!学习啦!
6#
发表于 2020-8-31 19:22:49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一篇
7#
发表于 2020-8-31 19:57:36 | 只看该作者
{:3_292:}
8#
发表于 2020-9-2 08:20:57 | 只看该作者
表皮紧密的表现为大腿出现清晰的反射光,而这恰恰是一个好虫的必备条件之一。
黄蛐蛐似乎反射光比较明显,常有蜜蜡退的出现,还有些腿毛发达的似乎会遮挡一些反射光,仔细观察会有立体感,请问杨老师这些怎么理解?

点评

蟋蟀颜色的六大分类中,以黄虫的反射光为最强,因为这种黄色是带有金属色彩的。而形成的原因就是体内雄性激素含量高于其他同类,同时,也促进了表皮结构的紧密。它与干湿度反差共同作用于表皮结构。你观察的如此细致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20-9-2 09:06
9#
 楼主| 发表于 2020-9-2 09:06:25 | 只看该作者
浪涛 发表于 2020-9-2 08:20
黄蛐蛐似乎反射光比较明显,常有蜜蜡退的出现,还有些腿毛发达的似乎会遮挡一些反射光,仔细观察会有立体感 ...

蟋蟀颜色的六大分类中,以黄虫的反射光为最强,因为这种黄色是带有金属色彩的。而形成的原因就是体内雄性激素含量高于其他同类,同时,也促进了表皮结构的紧密。它与干湿度反差共同作用于表皮结构。你观察的如此细致,令人佩服。
10#
发表于 2020-9-2 09:26:23 | 只看该作者
“这对商业化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骗钱具有重要意义
11#
发表于 2020-9-2 14:58:48 | 只看该作者
很有意义
12#
发表于 2020-9-4 17:05:33 | 只看该作者
高手写的文章,跟前面二篇成系统的。
13#
发表于 2020-9-4 18:37:2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14#
发表于 2020-9-6 19:31:50 | 只看该作者
{:3_292:}
15#
发表于 2020-9-6 20:01:04 | 只看该作者
论文都出来了,用心了。
16#
发表于 2020-9-16 12:01:47 | 只看该作者
期待下一篇大作
17#
发表于 2020-9-16 16:41:1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18#
发表于 2020-9-16 16:55:48 | 只看该作者
这些都是干货,必须收藏
19#
发表于 2022-7-4 10:48:13 | 只看该作者
杨平先生可还好?很久没有见到他更新文章了?
20#
发表于 2022-7-17 22:25:2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5 03:51 , Processed in 0.14092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