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科学的发展之路——再答东道先生
同走科学的发展之路——再答东道先生
您好,东道先生。北京一聚难以忘怀,再拜读了您的回帖,深受感触。我觉得,对蟋蟀文化的热爱,您比我更执着。所以,我们之间的争论只会更加增进友谊。
自从上次在研究院的实验之后,我对泥盆的研究认识已经终结。用简单的词汇来表达就是:“泥盆透水但不透气”。为了把其中的道理讲清楚,我正在联系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专家。今年,我饲养蟋蟀的容器是瓷盆和玻璃盒。等玻璃盒养虫的效果出来后,我会向您报告的。
我并没有对蟋蟀文化领域里所有传统观念都全盘否定,而只是否定了我认为是错误的东西。
但是,对上海人育蟋蟀领域里的传统,我确实是全盘否定。其实2年前,天津的革命成果还没有显示出来的时候,我所认识的前辈除了1、2个人还在支撑外,其他人都洗手不干了。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并不是我去否定他们,而是他们自己否定了自己!当您亲眼看见上海人育蟋蟀的成果时,相信也会持否定态度。
同样,天津人育蟋蟀的革命成果,也否定了他们过去所相信的传统。
今天,我们所吃到的几乎所有的农作物,都包含着现代科学的种植技术。只要您到农村去调查就会发现,几乎每个农民都知道应该用现代科学技术种田,如果用传统方法种田,其结果只能象我家园子里的蔬菜,又瘦又小。农民们并不知道农作物的生长机制,也不知道化肥的分子结构式,但只认准了一个理:相信科学技术可以把田种好!
同样,“大林子”的成功也是坚信这一理念,所以,他才会去借鉴并且运用了现成的科学结晶。而不相信科学的人决不会这样做。因此,“大林子”的成功决非偶然,而是必然。
如今,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有不少人都打算按照上述理念去尝试人育蟋蟀。我深信,成功只是时间问题。而那些不相信科学的人恐怕一辈子也不会成功!
蟋蟀文化具有广阔的领域,我个人的精力实在有限,只容许学习和研究其中一部分——认识和饲养秋虫,因为这里才是传统观念最根深蒂固的地方。至于人育蟋蟀方面,我会在合适的时候加入进去的。
目前,我觉得最可悲地就是:虫界里真正相信科学的人是极少数。而我与东道先生争论的焦点,也就是对传统的评判。
随着我学习研究的深入,越来越感觉到传统中有不少观点是很荒谬的。“蟋蟀的鸣叫是为了呼雌”;“泥盆是透气的”;“蟋蟀的牙齿是钙组成的”┅┅这些广为流传的观点,没有一点科技含量,根本经不起逻辑推理。如果要深究其形成的原因,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会去相信它。
举一例:因为人的牙齿是钙组成的,所以蟋蟀的牙齿也是由钙组成。用这种简陋地近似于原始的思维方法,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我们姑且不说。当我得知一位受人尊敬的老前辈又要出书了,我特为到他家专门讲解了《昆虫学》中对牙齿、外骨骼的成分论述,以及上海、山东科研部门对蟋蟀外骨骼含钙量的测试报告,而且,我还出具了一份权威机构的《蟋蟀牙齿成份分析表》。然而,著作出版后,赫然写着:“钙:是形成蟋蟀牙齿与外骨骼表皮的主要成分”。显然,作者拒绝了《昆虫学》,而接受了《市场营销学》。当然《营销学》也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创造商业利润的科学!
但是,这种观点从形成到传播,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传统观点最大的缺陷在于:只有结果而没有原因。它不愿意告诉你:这个结论是如何论证形成的。因此,它的专用名词概念具有无限广阔的外延,由此形成的悬念可供人们猜测数千年也不会有结果。我认为,这正是蟋蟀文化走向没落地根本原因。
而现代科学是用高科技手段,将研究对象的物质形态粉碎到分子水平,对其进行量化定性,所得出的结论正确性是相当高的。在古代,根本不具备这种科技手段的。因此,我不相信蟋蟀文化的传统中有哪些结论是运用科技的结果,无论其是有意还是无意。如果有的话,请东道先生指出来,我们共同探讨、研究。
蟋蟀文化中的部分结论肯定是正确的,这并不能证明他们运用的论证方法是科学的。错误的思维方法,也会导致正确的结论。有的结果只具备两方面的可能,就是猜测也有50%的命中率。
我现在的学习和研究,就是试图论证传统的正确与错误。然而,我越来越觉得力不从心。因为,蟋蟀与人一样是个完整的生命体,对蟋蟀的认识决不比对人的认识来得容易。
尽管如此,现在用科学手段从事蟋蟀研究的人是越来越多了,这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也许,这就是蟋蟀文化迎来第二个春天的转机。“大林子”的成功,为人们一年四季玩斗蟋蟀创造了必要条件,其意义不可估量。
因此,我们应该共同为科学技术在蟋蟀文化领域里的发展而欢呼。
作者:杨平
(昨天,转载了一文,虽然纯是为了这里的兄弟们分享,但实在心中不安!
今天,让我转载这最后一次,希望作者的意思能在这里得到更多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