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团扇”遗风长盛不衰: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8-7 19:3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H1>“团扇”遗风长盛不衰: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H1>作者: 胡弦  出处: 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09-08-04 08:57:41<BR>
<HR SIZE=1 noShade>
</DIV>
<DIV >

<DIV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narts.net/uploadimages/cweb/news/2009-08/2009-08-03/200983184836.jpg"></DIV>
<P align=center>兰花双蝶(扇面) 陈佩秋</P>
<P>赤日炎炎,过秦淮河,一带粼粼碧波,使人胸中顿生凉意。逛夫子庙,见店铺里有许多卖扇子者,“轻风四散,泠然自凉”,古人赞扇子的句子从脑际掠过,我不由想起,这座城市,这条河,与扇子特别有缘,许多美妙的诗句与传说,一直在一扇清风里流传,给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几多清凉。 <BR><BR>秦淮河边有处古渡口遗迹叫桃叶渡,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当年曾在此迎娶过爱妾桃叶而得名。历史上咏扇子的诗,有人推汉代班婕妤的《怨歌行》为第一,但桃叶的《答团扇歌》也毫不逊色:“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与郎却耽暑,相忆莫相忘。”与班诗相比可谓异曲同工,交相辉映。 <BR><BR>团扇是早期的扇形,在中国却长盛不衰。在小姐的闺房中,这种扇子一般比较小巧,除了实用价值,还有装饰作用,比如它是现成的画布,一把扇子就是一幅画。但若把扇柄延长,它的装饰作用更大,就成为仪仗用扇。在秦淮河边,只有一批最成功的男人,像李煜、韩熙载、朱元璋之类的王侯将相,才使用过这种长柄扇。 <BR><BR>女人爱扇子,古代的仕女图中,手里有把扇子的很多。但在古代,男人似乎比女人还爱扇子,因为它是风度和威仪的象征,看看电视上的诸葛亮,无论冬夏,羽毛扇是不离手的。魏晋时期,秦淮河边的男人是中国最有风度的男人,扇子的功劳不小。折扇到宋代才流行,有人认为是从朝鲜传来的,其实不是,最早使用折扇的,也是秦淮河边的男人。《南齐书》记载,司徒褚渊入朝,就带了把折扇。但司徒先生却遭到他的同事刘祥的痛斥,认为他玩折扇是玩物丧志,做不了大事。也许是这种痛斥起了作用,随后的几百年间,折扇愣没流行起来。 <BR><BR>那时候的扇子,以竹木丝绢为材料者多,但在晋代,蒲葵扇也流行起来。刚上来,大家不认这种扇子。东晋的谢安有个老乡带了五万把蒲葵扇到南京来卖,不料卖不出去,十分着急,找到谢安。谢安就挑了一把自己用。结果他这么扇子一摇,士庶争相购买,扇子价格陡涨。谢是朝廷重臣,又以风雅闻名天下,没想到他替老乡推销扇子也那么风雅。 <BR><BR>但秦淮河边最著名的扇子,还得数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手里的那把桃花扇。她为了维护自己的爱情,拒绝权贵逼婚,从楼上跳下,血溅团扇,扇子上的血被人画成了一枝桃花。团扇本是普通之物,但有了坚贞的爱情和气节在里面,就迸射出了夺目的美。 <BR><BR>夫子庙的市场里,有卖这种宫扇的,仍然颇得女孩子喜爱。更得老者青睐的却是蒲葵扇,街边、小公园里,不时可以见到手执这种扇子的身影。他们对于这条河的掌故,也比年轻人更为熟悉。炎炎夏日,有扇子也就有了清凉,有了对往事的闲话。扇底清风,河水的粼光,古老的故事与传说,一同成了纳凉的好材料。</P>
<P align=center><img src="http://www.cnarts.net/uploadimages/cweb/news/2009-08/2009-08-03/2009-08-03_18490827.jpg"></P></DIV>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3 04:56 , Processed in 0.15165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