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01|回复: 1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蟋蟀文化] 斗蟋缘【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7 17:3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面说类与类之间并无好坏优劣之分只是一般而言,例外还是有的。最大的例外是
“紫黄”类。这一类蟋蟀是品中之王,有些古书上说是百年难遇之极品。传说南宋
理宗年间杭州一带曾有人捉到此虫,后被州县官员巴结朝廷,送到宫里去了,故此
民间无颜得见。由于“紫黄”类极其罕见,故此民间往往把一个地区得胜的头名蟋
蟀说成是“紫黄”蟀,其实如按严格的分类划分,很少是真正的“紫黄”。

那么,如何判别一只从野外抓来的蟋蟀是属于上述名品之一,还是一只不属品类的
杂类呢?主要分三步。第一步是看头线,第二步是看色泽,第三步是听叫声。

头线也有人叫“斗线”,反正都是一个意思。喜欢斗蟋蟀的朋友一定注意到每一只
蟋蟀的头上都有两条隐隐的白线。这两条白线在接近端尾时会成弯曲状,有的向里
弯成内八字,有的向外弯成外八字。每一只蟋蟀的头线都不相同,就像我们人类的
指纹一样。但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把这些头线进行了分类归并和总结,把
一些特别骁勇善战的蟋蟀头线分类成上面的组合。大体上说,一只蟋蟀的头线越清
晰,越长,蟋蟀的品种便越好,反之,头线越模糊,越短,则品种越不好,即越不
能斗。


或许从今天遗传基因的角度来说,蟋蟀的头线反映了“好斗基因”在蟋蟀身上的特
征。由于在野外,蟋蟀是互相杂交的,一只名品雄蟋蟀很可能与一只杂品雌蟋蟀产
下后代而丧失了名贵种性。而我们人类在野外生长的千百只蟋蟀中又碰巧才能捉到
一只名品蟋蟀,所以,抓到一只好蟋蟀的概率还是比较小的。最近我看到有报道说,
人们发现每只雄蟋蟀体内都有一个胜负“开关”控制着蟋蟀的繁殖,如果一只雄蟋
蟀斗败了,那么它虽然仍可能会和一只雌蟋蟀交配,但却不能成功繁衍后代。如果
这则报道属实,那说明蟋蟀群体自己有一种防止种群蜕化成次等品种的功能。此是
题外话了。

依我个人的观察,在野外田间能捉到一种类似蟋蟀的昆虫,俗称油葫芦,形状和蟋
蟀类似,体形比蟋蟀大。但把两只油葫芦放在一起是不会斗的。如果你观察油葫芦
的头部,就看不到有蟋蟀那样的头线。而在北美地区,夏秋季节我们也能抓到蟋蟀,
但它们并不相斗。如果你观察它的头部,也找不到头线。所以,毋庸置疑,中国蟋
蟀的头线一定与蟋蟀的好斗习性有关。

瞿叔的那本书里对每一类名品蟋蟀的头线都有详细描述和图形,以及各名蟋蟀的色
泽特点。至于鸣叫声,黄类蟋蟀叫声洪亮浑厚,青类蟋蟀叫声清脆高亢,紫类蟋蟀
叫声也清脆但含有一种特殊的沙声,很容易区分。

对一只蟋蟀的判别,如果它符合上述“三项基本原则”,那末它基本上属于一只好
蟋蟀了,接下来就是要看它的辅助特征。辅助特征包括腹部和两侧以及大腿的色泽
和牙的颜色。总体原则是,不论头部或背部的颜色如何,腹部和两侧以及大腿的色
泽越浅越好,越趋于一种颜色的纯色越好。最好品种的腹部色泽应如我们人的手指
肚那样白里透红而少黑或黄斑,但这类好品种很少见到。

瞿叔的书中除了对好品种蟋蟀有辨别描述,对“坏”品种,即不善斗的蟋蟀也有特
征描述。我尚能记起的如:两肋白,斗必败;断头线,凶不见;酱油头,咬就走;
等口决。

每一只蟋蟀除了头部有两条白头线,它的身体翅膀两边则也各有两条白边,通称肋
白。头线是越白越清晰越好,但肋白则是越白越清晰越糟。如果你抓到一只蟋蟀它
有两条清晰可见的肋白,那不管它的其他各项条件如何优越,品种如何名贵,你就
不能指望它能战胜对手,它在关键时候常常落败。同理,如果一只蟋蟀的头线中间
出现了断痕,也不能指望它有希望战胜敌手。所谓酱油头类的蟋蟀,是指蟋蟀头部
的颜色既不红也不黑,而是浑浑噩噩的酱油色,头线也同样看不太清。前面说的两
肋白或断头线虽不能上正式的斗蟀场面,但平时斗着玩玩还能咬上几口,可酱油头
这一类就根本不会斗,一碰敌人就走。总而言之,上面这三类“坏”品种蟋蟀是养
蟀人的兵家大忌,一般人不会犯此类错误。

掌握了上面的知识,我于是也明白了小青为什么能大致判断出两只普通蟋蟀相斗谁
赢谁输,而瞿叔又为什么随身不离用个放大镜观察蟋蟀的头部。然而,书本知识只
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和验证才能变成自己真正掌握了的知识,这个道理和相马,相
鸽子等是同样的。对于甑别蟋蟀来说,复杂的地方在于一只蟋蟀可能并不属于书上
所述的任一名家品类,而是多多少少都占一点边,你要判别这些杂品蟋蟀的优劣,
那非得有数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实践不可。

除此之外,我那时被好奇,新鲜,刺激的心情驱使,就是一心静静地等待着中秋节
瞿叔那里的蟋蟀大会的开始。
接下文前先回答五味斋一位网友的提问。那位网友说他曾记得用捕蜻蜓或苍蝇的网罩  
在空中无意间捕到过一只蟋蟀,每斗总嬴,叹为奇事。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玩蟋蟀时,会捕捉到一个种类的蟋蟀叫“飞翅”,这类蟋蟀斗起  
来凶狠异常,是个好品种。但有些正式的斗蟀场是禁止它进入的,主要是这类蟋蟀  
背上拖着两个长长的尾翅(飞翅),它会飞,似乎是蟋蟀与其他昆虫的杂交后代,至  
少也是一个蟋蟀的变异品种。我们常用的一个办法是用镊子把它的一对飞翅拔掉,  
这样看起来它就和一般蟋蟀无异了,但总觉得拿去斗蟀有点胜之不武。  
八月中秋的前夜,我和表哥应瞿叔和小青之约于下午四时左右到达瞿叔家。其实  
“斗蟀大会”是下午六时至七时才开始,小青故意让我们提前两小时到达则另有含  
意。我们到时瞿叔并不在家,但瞿叔家的客厅已布置得焕然一新,客厅中央的大八  
仙桌铺上了雪白的桌布,周围摆放着十多把椅子,桌顶上还增挂了两盏约五百瓦的  
吊灯。我心中猜测着,这客厅和八仙桌大概便是斗蟀的中心了。  

走入客厅后首先吸引我注意力的是放在大八仙桌中央的一个竹制器皿。那个器具的  
大小像一个大号的铝制饭盒子,但全部由竹子做成。它的形状像南方江湖运河里行  
驶的乌蓬船。乌蓬船的形状是这样的:它顶蓬像个等边三角形,在船中央处是蓬顶  
最高处,然后越往船两头则蓬盖越向下倾斜,然后在船两头处蓬盖与船体相连。那  
个器具的顶盖就像乌蓬船的蓬盖,成等边三角形状,中间最高,两头最低,不过那  
顶盖是用像牙签般粗细的细圆竹棍穿制而成。每根竹棍之间的间距约二到三毫米,  
人的肉眼无论站在哪个方位都可透过顶盖竹棍的间距很清楚地看清器具内的一切。  
整个器具制作得精巧玲珑又浑然一体。小青看我们对那个器具好奇,便立即说:  
“这是斗蟋蟀用的‘斗梭’”。  

根据小青的介绍,我们才明白了原来瞿叔他们斗蟋蟀不是放在通常的蟋蟀罐里,而  
是用这种特制的“斗梭”。这个斗梭制作得非常巧妙,它的两头各有两个食指大小  
的圆孔并用可提起的小闸门控制着开闭。在梭的中央另有一个大闸门把整个梭一分  
为二。梭的底部是平竹板上再覆以粗毛糙纸,以致蟋蟀在上面奔跑相斗时决不会打  
滑。两蟋蟀相斗前,用个特制的过导笼(此过导笼是月牙形约六喱米长,两头开孔,  
孔的大小和梭两头开孔完全一致吻合)放入蟋蟀罐中,再用小竹棍上绑着棉球把蟋蟀  
赶入过导笼中,然后用食母两指堵住过导笼两头小孔并提起过导笼。如此再把过导  
笼一头与斗梭的一端相接,在过导笼另一头用竹棍棉球一驱赶,蟋蟀便进入梭的一  
边。由于梭的中央是用大闸门隔开的,进入梭两边准备相斗的蟋蟀被闸门相隔而互  
相不碰头,要相斗时,只需在梭蓬盖上方提起大闸门,则原来一分为二的梭便合成  
一间“决斗场”了。  

玩过蟋蟀的读者朋友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两个疑问:1。蟋蟀是小不压大的。即,两个  
品类差不多的蟋蟀相斗,通常总是个大的蟋蟀赢。这个道理就和我们人类的拳击和  
摔交运动一样,轻量级的不能和重量级的混在一起比赛。2。既然来斗蟋蟀的都是行  
家里手,那两尾蟋蟀一入斗梭,大家只要一看蟋蟀的品级,不用相斗,胜负不已可  
判定了吗?这两个问题也是我当时的疑点,但一经小青带我们参观介绍了斗蟀的全  
过程,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瞿叔的一间厢房里,小青向我们展示了给蟋蟀秤体重的微型秤。去过国内中药铺  
子的读者一定看到过药店营业员秤中药的秤。这杆蟋蟀秤非常像那类中药秤,不同  
的是秤杆上的衡量刻度不是分和厘,而是专门用来测量蟋蟀体重的点制。按照我后  
来的观察,一只中等大小的蟋蟀如果实际重量是5厘,那么用此专用蟋蟀秤秤出的度  
量是2。5左右。一只大体形的蟋蟀能秤到2。8或2。9,能秤到3。0以外的就是超重  
量级了。  

读者一定会问:你如何把一只活蹦乱跳的蟋蟀放到秤上去老老实实地秤它?原来这  
蟋蟀秤的秤盘是特制的。它的秤盘形状和大小就像我前面描述的过导笼,不过一般  
的过导笼都是象牙或瓷器的为材料的,而蟋蟀秤的秤盘是一个约长六厘米宽三厘米  
的薄硬板纸,在它上面再放一个纸做的过导笼,这个纸质的过导笼可从蟋蟀秤盘的  
薄硬板纸上活动地抽出或放入。所以,当要给一只蟋蟀秤体重时,只要把秤盘过导  
笼放入蟋蟀罐中,用竹棍棉球把蟋蟀赶入过导笼中,用棉球塞住过导笼两头的孔,  
把装了蟋蟀的纸过导笼放回秤盘,就可秤蟋蟀了。  

来参加蟋蟀会的玩家们都是按这一门里的规矩来斗蟋蟀的。好比我们中文论坛里的  
坛规,第一步是注册笔名,你才能和别人论战。而斗蟋蟀规则的第一步是把你带来  
的蟋蟀秤出重量并编号。第二步是把秤了重并编了号的蟋蟀配对。所有这些秤重和  
配对的工作都是由瞿叔请来的义务帮手完成的,蟋蟀玩家们自身不得参与,以防作  
弊。我和表哥第一天参加斗蟀大会便是在小青的带领下作义务工作人员帮助完成这  
类工作。比如参加斗蟀的张三带来五只参斗的蟋蟀分放在五个蟋蟀罐中。我们便带  
张三进入秤蟀室,秤出张三的五尾蟋蟀的重量如:2。5,2。6,2。7。2。8,2。9。  
然后就在张三的五个蟋蟀罐上分别标出:张2。5,张2。6,张2。7,张2。8,张2。  
9等,再把一张写有这些点数标记的清单交给张三,此后张三留下他的蟋蟀在秤蟀室  
中到客厅中静候配对,张三不得再进入秤蟀室。  

等全部参斗的蟋蟀秤量完毕,便进入唱名配对。由工作人员当着所有来参赛的人按  
先后次序唱出第一个被秤的蟋蟀编号,比如:张。25,连喊三遍。如果李四手中的  
蟋蟀秤量清单上有个李2。5,李则可应答:我有2。5。工作人员则立即把秤蟀室中  
的张2。5和李2。5两个蟋蟀罐摞在一起,这一对就算配上了,可以进入斗蟀了。通  
常,很可能某人带来的蟋蟀因体重过轻或过重而无法与别人的蟋蟀配对,那就只能  
遗憾地等待下一次了。这时候就出现所谓自愿的“放点”了。所谓放点是指某人的  
蟋蟀虽无其他人的蟋蟀重量可相配,但他自愿与比他略重的蟋蟀相配,这一般发生  
在蟋蟀的主人认为自己的蟋蟀品种好而非常有信心的情况下。  

由此可见,蟋蟀的秤重和配对是比较费事而麻烦的,但又是免不了的一道程序。所  
以我前面说的蟋蟀大会实际上是不确切的,而是从八月中秋开始分成多次的每星期  
一次的斗蟀,一直进行到冬天小雪节气左右,这中间当然也有遇事暂停的情况。这  

样每次参加斗蟀的约10家左右,按每家(人)平均带来五尾蟋蟀计,每次配对成功可  
进入斗蟀的约20到25对之间。  

从蟋蟀被配对一直到双方的蟋蟀被工作人员用过导笼放入斗梭中为止,这期间蟋蟀  
双方的主人既看不到自己的蟋蟀也看不到对方的蟋蟀。这时斗梭的蓬盖上覆盖着一  
层薄薄的绵纸,双方蟋蟀各自的主人可以掀开绵纸一角观看自己的蟋蟀,但不能看  
对方的蟋蟀。这时坐在斗梭前的裁判就问参斗双方要不要“押花”。  

所谓“押花”就是给斗蟋蟀下注了。这个非常像西方扑克比赛中的下注,比斗双方  
看不到对方的牌底(蟋蟀),当对方喊出一个价码,你可以同意,还可以加价吗,也  
可以不同意。不同意表示你弃权放弃斗蟀,在我观看的那些斗蟀里,我从来没有看  
到直接的现金交易,估计都是事后交付中间人的。喊价吗时也都是用斗蟀行里的行  
话切口,什么一指,两指等等。这说明玩蟋蟀这个行里的人都非常小心谨慎,很少  
有听见因玩蟋蟀赌博被抓的。当然也有双方都不押花的,这就纯粹是斗蟀了,这种  
情况常常是蟋蟀双方的主人对自己第一次参赛的蟋蟀赢率吃不太准,想通过斗蟀来  
检验一次自己的爱蟀,或者参斗双方是自己圈里的熟人,不想有金钱上的输赢,这  
两类情况通称“试口”。  

接下来的程序是蟋蟀各自的主人用逗蟀草透过斗梭蓬盖上的窗格引逗自己的蟋蟀。  
蟋蟀也像我们人一样,有“心情”或“情绪”,心情不好的就叫“不欢”,而不欢  
的蟋蟀是不能进入决斗的。假如蟋蟀的主人发现自己的蟋蟀“不欢”,这时他有权  
退出斗蟀。这是参斗双方最后一次退出斗蟀的机会。用逗蟀草引逗蟋蟀就是激发蟋  
蟀的斗志使其达到高潮,就像蓝球运动员在正式开赛前的热身。等到斗蟀双方都认  
可了自己的蟋蟀可以进入斗蟀了,裁判就除去覆盖在斗梭两边的绵纸。  

一等裁判除去斗梭上两边的覆盖棉纸,这时双方都能看到对方的蟋蟀了,但这时任  
何一方都无权再退出斗蟀,因为是骡子是马已经都牵出来了。当然,有的人如果十  
分爱惜自己的蟋蟀,也知道自己的蟋蟀按品位很可能要输给对方,而不愿意看到自  
己的爱蟀被对方蟋蟀咬伤,也可强行退出,但押花是要输掉的。  

等到覆盖绵纸一旦从斗梭上除去,裁判便立即从斗梭中间拉起大闸门,这时参斗者  
双方谁都不允许再用逗蟀草接触自己的蟋蟀,而是参斗双方的蟋蟀凭对方蟋蟀的叫  
声或气味自动寻斗。由于一般来参加斗蟀的都是品种比较好的蟋蟀,通常只要裁判  
刚一拉起中间闸门,两边的蟋蟀都会像离弦之箭快速向对方冲去,于是一场精彩的  
搏杀便开始了。  

等到小青把基本的斗蟀规则和过程向我们介绍完毕,来参加斗蟀的人们已陆续到达,  
瞿叔也回来了。和瞿叔一同来的除了上次在我家看到的徐先生,还有一位老者叫汪  
先生。听小青讲,徐,汪二位都是瞿叔他们所在的这个斗蟀圈子里德高望众的老前  
辈了。瞿叔把徐,汪二位请来,主要是请他们一个当裁判,一个当“迁手”。(关于  
迁手,我稍后再谈)。其余的来客里面有很多人都互相认识,边打着招呼边交谈着养  
蟀的经验。  

有意思的是,参加斗蟀的人里面可谓三教九流,什么人都有,而且也分成了不同的  
派别。就像政治和艺术或武林的流派那样,蟋蟀界也是“党内有党,党外有派”。  
大派系是南派和北派,而在大派系下又分成小派系和小圈子。 圈子内的同道们斗蟀  
一般都是斗“试口”,很少有押花的,而且同道间还可互借蟋蟀去与外人争斗。而  
派与派之间和圈子之间的斗蟀则非但常常押花,还夹杂着争霸,挑战,和义气之争。  
虽然看似小小的蟋蟀在斗梭中拼咬,实则是参斗的蟋蟀主人在暗中较劲。于是就有  
了如“田忌赛马”那类的种种阴谋阳谋,给看似公正的斗蟀蒙上了一层阴影。在瞿  
叔的那个城市里共有三个玩蟋蟀的圈子,每个圈子都有一个斗蟀场,瞿叔他们这个  
场子里的规则相对公正,气氛相对融和,因此吸引了很多外圈,外派的人来参斗,  
其中有一伙徐州客人就每年到瞿叔他们的斗场来参斗几次。  

[蟋蟀文化] 斗蟋缘【一】
[蟋蟀文化斗蟋缘【二】
[蟋蟀文化] 斗蟋缘【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2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1-4-7 17:34:4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继续……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2
3#
发表于 2011-4-7 22:25:02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2
4#
发表于 2011-4-7 22:25:12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3
5#
发表于 2011-4-7 23:23:1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谢谢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4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4
6#
发表于 2011-4-8 12:08:15 | 只看该作者
太有才了。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4
7#
发表于 2011-7-8 17:01:14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4
8#
发表于 2011-7-9 13:08:3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兄台上座,请用好茶  发表于 2011-7-9 14:48
9#
发表于 2012-8-13 12:20:59 | 只看该作者
好帖
10#
发表于 2012-10-21 18:10:5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11#
发表于 2012-10-21 18:11:3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12#
发表于 2012-10-21 18:20:0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soso_e160:}
13#
发表于 2012-11-11 19:34:26 | 只看该作者
写的好。。。。。。。。。。。。。。。。。。。。。。。。。。。。。
14#
发表于 2012-11-11 20:05:49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共欣赏,谢谢!{:soso_e179:} {:soso_e183:}
15#
发表于 2012-11-11 20:18:59 | 只看该作者
多学多看,百好无害,{:soso_e179:}
16#
发表于 2012-11-12 08:34:42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有声有色,有经历才写得出,谢谢楼主续说以前斗场斗虫事体讲得那么具体。{:soso_e163:}{:soso_e160:}
17#
发表于 2012-11-14 11:10:10 | 只看该作者
两只油葫芦二尾放在一起肯定会斗的  两广斗蟋就是油葫芦
18#
发表于 2012-11-14 11:36:3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2:}{:soso_e182:}
19#
发表于 2013-6-24 10:17:5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soso_e189:}{:soso_e179:}
20#
发表于 2013-6-24 18:39:56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1:}{:soso_e142:}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1 05:11 , Processed in 0.08554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