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值得庆贺 于 2013-3-8 20:43 编辑
我来看看白清黄到底聊了些神马; {:soso_e115:}
我来转个贴,大家看看,主要是指重和轻.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就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
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1]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来随便谈谈自己的观点,
古人,在把一个生命体·蟋蟀写成经谱的时候,它的指引科学是当时的科学,即围绕阴阳五行,
重色或者轻色,也是受到阴阳五行制约的,由于概念不清,
所以现在讨论起来相当吃力。
从古代的角度出发,虫在五色的基础上增添了紫色,
这是道家的文化对五行观的补充,这一补充涉及到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这里无需多说。
就已五色来说,所谓的重色,经谱没有明确表明或阐述,
此重色,是五色中的那一重色,
这是概念模糊的显示。
在紫色一门,经谱有比较多的阐述,也算是对其他五色的补充吧。
最后,根据楼主的思维延伸,联系《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要去研读经谱,理解重色,先要把重色和五色相连,甄选出,五色中哪一色属于,重色变轻色,弃。
哪一色重色变轻色·不弃。这是明确概念的所必需的。
再补充下,关于重色和轻色,在当前西学昌盛的情况下,再回到一千多年前,学习及掌握当时的科学,阴阳五行,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无法理解的,根本无需在意。就算经谱里,没有这2句话,也不影响经谱的流传,以及现代人对蟋蟀的研究。
昨天正巧和斗白虫的聊天,回家看见这贴,可能思维有些穿越,乱说一气,今朝看见楼主回复,就去网上查了下,须用下盆数日,身口坚硬,现出颜色: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若轻色变重色、便可弃之,才可对并,如下门硬擸善斗者,选为上将。但以一、二个试之可矣,切勿多斗,有伤于虫也。
还是继续用,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胡说八道。
因为楼主用了,【重色变轻色,弃 】而经谱是【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所以就没有必要去判明谁对谁错。先解决,【并打】,并--并字头上2把刀,那是肯定要动武。蟋蟀动嘴不动手,所以并打,应该是现在所说的试口,开茅,排虫之类的意思。如果这样的解释,大家觉得较为合理,没有反对,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并打,为什么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
重色变轻色,为之并打,为什么?【同样要表明的是,我只是说点个人看法,不存在说的对,说错了这样的含义】你要是看了后,不觉得恶心,就签个到,最后来点意见,调动下人气。
重----<形> zhong
(会意兼形声。金文字形,从东,从壬,东亦声。壬,挺立。东,囊袋。人站着背囊袋,很重。《说文》:“重,厚也。”徐锴:“壬者,人在土上,故为厚也。”本义:分量大,与“轻”相对)
同本义 [heavy]
重,厚也。从王,東声。王者安土不迁之意。--《说文》
引重致远。--《易·系辞》。虞注:“坤为重。”
有事情,回来再.....
回来了,
从单独指出重色的角度来说,我是这么理解的,【可能没有表达清楚,可能错的离谱,】
重色指向黄色,黄色在中,土厚得水,故色显重,意思水难润下,而水在正北,纯阴为坤,火在正南,纯阳为乾,
水不润下,而得火炎上,浊水遇火,方显清明,这是蟋蟀内在的变化,气的变化,由于火的作用,重色变轻。
感觉解释古代的东西相当吃力,毕竟大家都不是古代人,我在【斗蟋随笔】中,曾经读到过这样一条,
----【黄厚墪】----山东宁阳,甲子年,海中金,此虫遍身黄色,牙大宽厚,红亮异常,....
阴,古作“侌”,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阴”;阳,古作“昜”,或加表示虚拟实体的“阜”作“阳”。“侌”字从今从云,意为“正在旋转团聚的雾气”。“昜”意为“发散气体”。可见古人是从物质世界的本质——“气体”和气体的“运动”这两个角度定义“阴阳”的
转自百度,这里就有包含了,重变轻为之并打的释义。
按照这样的分析延续下去,就会发现----
重=阴轻=阳重色=阴色轻色=阳色
转而又得出,轻色变重色,弃。
以上的解释,鉴于自个的水准,只能写到这样的程度,
在阴阳的基础上,联系斗虫,攻谓之阳,守谓之阴,能攻不能守,阴有不足,
善守不善攻,阳有缺也。
在选虫的时候,注重于蟋蟀的攻【发口】,也不能忽略蟋蟀的守【受口】。
既能发口,又能受口,便是阴阳。
胡掰掰,也是一个选择,只是国虫网的氛围,一向是走沉默是金的路子,
玩虫有多少意义呢?在开始前和结束后胡侃,?放鞭炮的民俗已被定为严重陋习,
蟋蟀这一民俗还有多久灭亡,?30年,还是60年?
先止于南,还是北?
中国人玩虫的基因,会遗传下去吗?
中国人缺乏创造力,这个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当前蟋蟀在走向结束的过程当中,一直在借用,西方的科学,
反过来说,西方科学的进步,对蟋蟀会起到决定作用,只要在,兴奋剂这类对蟋蟀有影响的药物领域,有所突破。那么玩蟋蟀的整体意义就基本消失了,科学的发展不可阻挡,蟋蟀民俗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选虫看虫是个系统工程,绕过来兜过去,
现在我想站在一个初学者的立场上,选虫最重要的是什么?
而这个最重要的什么?不必很复杂,最好简单易懂,
这样的看法有没有?要是有,
比如我前面提及的,既芊⒖冢?帜苁芸冢?悴凰阕钪匾?目捶ǎ咳绻?皇牵?敲词堑模?鞘裁矗?br /> 逛荡,你怎么看?
见回复,当时我真的笑了,
确实有点意外,不过我马上就换位思考了,
如果我和初学者说当面,这个字,估计会被并打。
颜色啊,皮色啊,这类路不好走,
我的想法,基于,【形而下,谓之器】,
这个色,既属于器的范畴,也可以连接道,
色,显示能量,蕴含能量,色变即能量之变化,掌握它,运用它,当然是在正确的前提下,
不过对初学者不适用,多被判为不切实际,
形中有象,【相】,也可以显示能量,而象基本不变,易掌握,缺点是,这个能量是【死能量】,【微变能量】
也可以称作,前期能量,或先天能量。
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实用。
比如在中医领域,通过观察手相,就可分析人的内在能量,
如只能看见的手背,掌指间 八邪如果浮肿,那就可以分析出这个人的身体大致状况。
呵呵,我来,就是胡说八道,随心所欲的,不过还是要照顾鸵鸟们的心态,
平常里我是从不说虫的,去年就解释过,春季生发,该说就说,想说就说,
千万别憋着,对身体不好,
想起来了,以前逛荡发过这个帖子,当时我还回过贴,现在的回味,潜意识并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