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虫网

 找回密码
 虫友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442|回复: 5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浅谈蟋蟀的牙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 08:1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浅谈蟋蟀的牙齿
在许多人眼里,蟋蟀格斗能力中牙齿的硬度是排第一的。道理很简单,当蟋蟀咬到类似钢板硬度的牙齿,立即负痛扭头逃跑。于是,擦牙即胜、一触即溃的局面就此诞生。这么简单的认识,在我50多年的玩虫生涯中被整整统治了30多年!这也是蟋蟀文化中最顽固的观念之一,可惜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蟋蟀的牙齿是糖和蛋白质构成,与人类指甲中的角朊相似。它的硬度只相当于普通的软性木材,不如水曲柳、黄杨、红木等硬性木材,更不如瓷、石、金属等材料。按照上述观点,蟋蟀只要咬到这些远比自身牙齿坚硬的东西,立即负痛逃跑。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手中一根“黄狼草”的草杆是紫檀红木。有一次用草杆测试蟋蟀大腿的弹力,它突然转身跳起来咬住草杆不放,把草杆提起来悬挂半空也不松口,直到放到地面六脚着地才松口。我还以为它被打败了,但一草下去依旧开牙鸣叫、毫发无损。
以后,在漫长的饲养过程中,经常有意识地用草挑逗蟋蟀至高度兴奋状态,然后引导它们咬草杆、水盂、食板、蛉房、饭勺等硬件。随后观察,蟋蟀咬了一口后立即别头,迅速冷静下来,少数蟋蟀还会出现“练牙”状况,但一草下去全都开牙鸣叫!个别蟋蟀甚至可以对水盂、蛉房、盆壁等硬件边鸣叫边撕咬达10余秒钟,并未看见因此被打败的现象。
那么,为什么这些硬件没有打败蟋蟀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根本没有主动地去咬蟋蟀;因为它们只有硬度而没有力度。这样看来,蟋蟀的牙齿再硬,只要没有主动去咬对方,它是不会被打败的。所以,光靠牙齿的硬度是不能打败对方的。
所有的昆虫都有个特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寻找食物,往往对什么东西都去咬上一口,尝尝味道,这种现象被昆虫学家命名为“试吃”。蟋蟀在试吃以及打洞筑巢的过程中经常会咬到比牙齿坚硬的东西,但它完全能够控制好力度,不会轻易受伤。因此,无法认定蟋蟀咬到比自己坚硬的牙齿就会受伤逃跑。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蟋蟀要打败对手,光靠硬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力度。
格斗中,牙齿硬度的意义仅在于不要被对手咬变形。我们曾经在晚秋拔下1700多只蟋蟀的牙齿进行研究,发现绝大多数蟋蟀牙齿的硬度都相差不大,用手指甲将牙齿卡扁需要很大的力量,蟋蟀决不可能有这样的力量。因此,蟋蟀牙齿几乎不可能被对手咬变形。只有在早秋,未成熟的蟋蟀牙齿较柔软,才容易被对手咬变形,到了中秋这个因素就不复存在。因此,从中秋开始,牙齿的硬度不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主要因素。
蟋蟀最容易受伤的部位是牙齿与牙床的连接处,连接断裂、牙齿错位等受伤的现象占被打败因素的80%以上,它完全是被强大的力度尤其是扭力所致。
蟋蟀在格斗中的发力程序,第一步就是咬住对方,因咬合力非常有限,大部分蟋蟀不会因此负痛逃跑。紧接着进入第二步,就是咬住对手朝各个方向扭动,这股力量远远超出咬合力,是决出胜负的主要力量。大部分蟋蟀的牙床会因此受到重创。再不行就是第三步,向前推进,进入持久战。
整个发力过程的时间长短,完全取决于力量的大小,力量越是强大,过程越是短。个别高级别蟋蟀的力量数倍于对手,可以在瞬间完成这一发力过程,表现出的局面就是一碰就赢,或者擦牙即胜。
如果交战双方牙齿的硬度和力度相差不大,那很容易出现2种局面:1.一碰就弹开,这种现象在早中秋比较常见;2.咬住不放,形成桥梁夹、链条夹、结球夹等等局面。
实战中,一口即胜的案例毕竟是极少数,90%以上的蟋蟀还是靠反复缠斗才分出胜负。这时,决定胜负的因素毫无疑问是力度的大小。
1993年,请一台湾朋友在我家架起一台高速摄像机,拍下了在上海蟋蟀研究会边文华老会长的裁判下,我与2位名声显赫的“市级模子”决战12对蟋蟀的全过程。事后慢格回放,惊讶地发现,那些高级别蟋蟀牙齿开关的速度非常快,我们肉眼看到的咬一口,实际上它已经咬了5、6口!因此,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口即胜”很可能是个错觉,到底是几口靠肉眼是无法分辨的。
2年前,北京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们把蟋蟀的牙齿用剪刀一剪两断,那蟋蟀“照斗不误”。我没有试验过,但我相信。因为,我曾经有2只蟋蟀在格斗中将对方牙齿咬断,然后一草下去,对方的一粒半牙齿照样开足、八角飞风,毫无败像。
将拔下的牙齿切片用高倍率显微镜观察发现:越是好的蟋蟀牙壁越是薄,越是薄的牙壁越是硬,其内部的分子结构排列整齐紧密,远远超过那些粗松的牙齿。因此,为了提高牙齿的硬度而去增加牙壁厚度的做法是错误的。
南方虫与北方虫的最大区别在于牙齿色泽的代表意义。北方虫的牙色是越浅越硬,水晶白牙硬度第一。而南方正好相反,牙色越深越硬,钨钢牙硬度第一。不断有人问我:这2种牙齿相碰谁更硬?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因为没有试过。
白虫的生长环境类似于南方,所以鉴别牙齿硬度的方法理应参考南方标准。经常玩白虫的高手都知道红牙比白牙好。
牙齿颜色与身色越是接近,蟋蟀的等级就越是高。淡青红牙和重青白牙尽管斗得很凶,但所走的路数远不如淡青白牙和重青红牙。这条规律不但适用秋虫,更加适用白虫。
花那么大的力气来论证硬度和力度谁更重要有什么意义?没错,对大多数虫友来说确实意义不大,把一口即胜认定为“硬度取胜”也没什么不可以。但对生产蟋蟀的人来说意义重大!因为“长骨”和“长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长骨”的问题早在10年前就已经解决了。然而,“长肌肉”也就是增加力度的问题还远远没有解决,估计再过5年都未必能够完全解决。
地白和棚白中有个别力量非常强大的。但那不是白虫,而是本地土生土长的野生蟋蟀!也就是说那块土地里,就是不投放白虫也有秋虫世世代代的生长。
早在2005年,我把宁阳收来的蟋蟀做增大牙齿的试验,通过特制的饲料,非常成功地将其撑大约40%。这个过程大约3个星期,它先长左牙,然后再长右边的。迎面看上去比嘴门长出来一大截。与此同时,身体的其他部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生长,尤其是6条腿明显长大,体型类似于“蜘蛛”。再加上各个关节增大后难以弯曲,导致动作迟缓,鸣叫转身都很困难。我的好友看了大惊失色:“这算什么?妖怪!”
你别说,这些“妖怪”的战斗力还是可以的。当年我们在新开河的一家娱乐中心进行会员竟斗,这些妖怪一张嘴,对方一定要我答应送给他才肯起栅。对方上来一碰就弹出,一般弹出2、3下就没牙了,也不落栅立即用网套住我的蟋蟀。几天后,他们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你的虫必须在交口前摆正位置对准它,只要进嘴门一合钳,对过就屁滚尿流”。
去年初在青浦,我原打算缩小牙齿和头部,但老板坚决反对,只好在饲料中仅撤出50%的增大成分。结果,牙齿还是太大。前期传上来的照片上的虫被我拿到万商,所有人都说这模样太吓人。但这还是我们挑选了牙相对小一些的虫,比照片中大牙的虫多得是,每天扔掉100多只,最高峰一天扔掉300多只。引来一大堆青蛙、癞蛤蟆,朋友看了心痛不已。
牙齿是蟋蟀格斗中的主要工具。因此,对牙齿的认识应该是对蟋蟀整体认识中排第一的。无法想象一些虫友在收虫时居然不看牙齿。
对牙齿的认识可以从牙色、牙型、开牙角度三方面着手,我认为对开牙角度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开牙角度的不同显示出蟋蟀肌肉发达程度的不同,因此,它是肉眼观察中对格斗能力判断的最高标准。而令人遗憾的是历来虫谱中几乎都没有论及。
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原上海蟋蟀研究会顾问的火光汉先生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他把开牙角度命名为“钳档”,他说:“历史上往往有很多虫,就是凭钳档而独步虫坛。也往往有很多虫,品质很好,仅因钳档不够理想而遭失利”。(60年经验谈——蟋蟀的选、养、斗)
火光汉老前辈凭自己多年的经验得出这个结论,令人肃然起敬!
对开牙角度的探讨,以后专门列一个课题进行。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8 分享分享
2#
发表于 2015-8-2 08:33:1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3:}
3#
发表于 2015-8-2 08:54:41 | 只看该作者
4#
发表于 2015-8-2 09:33:13 | 只看该作者
厉害,宗师级别的。
5#
发表于 2015-8-2 11:09:55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谢谢!{:soso_e179:}{:soso_e160:}
6#
发表于 2015-8-2 11:11:1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soso_e179:}{:soso_e100:}
7#
发表于 2015-8-2 11:27:31 | 只看该作者
乱讲,谁的知道牙色和身色要逆色配
8#
发表于 2015-8-2 11:37:5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5:}
9#
发表于 2015-8-2 12:25:01 | 只看该作者
他人在对蟋蟀的选、养、斗下功夫,你已在“做”蟋蟀了。
10#
发表于 2015-8-2 12:25:24 | 只看该作者
他人在对蟋蟀的选、养、斗下功夫,你已在“做”蟋蟀了。
11#
发表于 2015-8-2 12:31:3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兄的虫有望超越火系。
12#
发表于 2015-8-2 12:40:23 | 只看该作者
倾听下篇分解
13#
发表于 2015-8-2 13:00:3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14#
发表于 2015-8-2 15:11:04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60:}
15#
发表于 2015-8-2 19:22:50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16#
发表于 2015-8-2 20:42:36 | 只看该作者
看一次,消化不了。先顶!再慢慢消化。
17#
发表于 2015-8-2 21:15:47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28:}
18#
发表于 2015-8-3 10:31:1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学习了。谢谢!
19#
发表于 2015-8-3 12:30:01 | 只看该作者
您出的白虫是什么牌子,万商有售吗?
20#
发表于 2015-8-3 13:25:38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79:}
21#
发表于 2015-8-3 13:34:5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杨平老师说的很对 牙应该是在蟋蟀认识中很关键的 牙相就是骨相
22#
发表于 2015-8-3 13:5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m123569 于 2015-8-3 14:03 编辑

研究精神可嘉{:soso_e179:}
23#
发表于 2015-8-3 17:16: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古月龙盘 于 2015-8-3 17:18 编辑

       先生的文章涉及面不仅宽广,而且较深,学习要慢嚼细咽的。好在有结论性的论述。牙色、牙型、开牙角度三方面着手认识牙齿。动态的研判比静态更能反映格斗能力。感谢先生的无私赐教!
       另有一个想法,先生能否开课授教?当然是在您认为方便的时候。什么形式您定,我自愿做召集联系工作。

点评

阁下的好意心领了。自知学识浅薄,还有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不能胜任。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4 08:42
24#
发表于 2015-8-3 17:19:3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说得真好!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8-4 08:42:26 | 只看该作者
古月龙盘 发表于 2015-8-3 17:16
先生的文章涉及面不仅宽广,而且较深,学习要慢嚼细咽的。好在有结论性的论述。牙色、牙型、开牙角 ...

阁下的好意心领了。自知学识浅薄,还有几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没有解决,不能胜任。

点评

先生客气了!真心想再听你的教诲。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8-4 12:52

QQ|关于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国虫网蟋蟀论坛 ( 苏ICP备13046818号  

GMT+8, 2025-5-11 06:50 , Processed in 0.115269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主机支持:安雄科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