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天笑天 发表于 2008-1-21 22:31:58

[分享]孵化(转)

科别:生物科 <br>组别:国中组 <br>作品名称:草原上的提琴手—孵化篇 <br>关键词:蟋蟀,孵化,温度 <br>编号:030317 <br>0<br>学校名称: <br>台东县立大王国民中学 <br>作者姓名: <br>陈淑娴,杨净皓,吴勤皓,李邵郁 <br>指导老师: <br>曾淑媗,王靖璇 <br>1 <br>摘要 <br>蟋蟀是常见的鸣虫,自古以来便有『草原上的提琴手』之美称.近年来由於人为活动,<br>蟋蟀受到迫切的生存危机,因此,蟋蟀的声音似乎逐渐从我们的耳边消失. <br>野地的蟋蟀大多只在春,夏季才容易发现,水族馆却几乎全年贩售,因为蟋蟀通常以卵的<br>形态过冬,待气温回升后才孵化,故本实验采固定湿度范围,而控制气温之方式,探讨高<br>温状态对孵化<B>蟋蟀卵</B>的影响. <br>实验结果显示,在30℃~35℃之温度范围,温度愈高卵的发育愈快,孵化期愈短,<br>但是孵化率在35℃以上有明显的下降,可见温度与<B>蟋蟀卵</B>的孵化确实有关,若打算人工<br>繁殖蟋蟀,可於恒温33℃~34℃进行孵化,在八天之内得到约八成的理想孵化率. <br>亲眼见证蟋蟀孵化的历程,可缩短现代人与大自然的距离. <br>壹,研究动机 <br>蟋蟀是常见的鸣虫,自古以来便有『草原上的提琴手』之美称. <br>蟋蟀的生活范围本就与人类重叠,然而,却因为人类任意扩张生活领域加上不当规<br>划与不断开发,导致蟋蟀遭受到迫切的生存危机,原本在乡野草原间极易听到的蟋蟀叫<br>声,似乎已渐渐地从我们耳边消失,繁华都市里更难以发现其踪迹. <br>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水族馆竟贩售活生生的蟋蟀,全年皆有且为数不少,但<br>野地的蟋蟀大多数却只在春,夏季才容易发现踪迹,查询相关资料后初步了解,这是因<br>为蟋蟀通常以卵的形态过冬,等到春季气温回升后才孵化,可见温度的高低与<B>蟋蟀卵</B>的<br>孵化存有一定程度的关系,特别是高温对卵的影响,因而兴起研究蟋蟀孵化条件的念头. <br>一般母蟋蟀在交配后会选择较松软,湿润的土壤或植物的茎中,将产卵管插入其中<br>产卵,本次研究为了便於观察卵的变化,大胆尝试将卵置於滤纸当中孵化,并利用数位<br>相机纪录孵化过程. <br>贰,研究目的 <br>(一) 探讨温度(30 35℃)对<B>蟋蟀卵</B>的孵化率是否有影响 <br>(二) 探讨温度(30 35℃)对<B>蟋蟀卵</B>的孵化期有何影响 <br>(三) 观察<B>蟋蟀卵</B>的孵化历程. <br>1<br>参,研究设备及器材(主装置如照片1) <br>1,中蓝微电脑控温定时器C-BLAE CS-020 6组<br>2,KoKA KT-169电子式温湿度计 1组<br>3,石英加热棒 6支<br>4,透明宠物箱 6箱<br>5,培养皿 6个<br>6,浅铁盘 6盘<br>7,长型木板 6个<br>8,小罐头盖 6个<br>9,数位相机 1台<br>10,滤纸 1盒<br>11,喷雾器 1瓶<br>12,过滤网 1支<br>13,其他:报纸,镊子,可乐铝罐,水彩笔 <br>肆,研究过程与方法 <br>(一) 交配: <br>由水族馆买进30只成年蟋蟀(母<br>蟋蟀:20只,公蟋蟀:10只,品种:<br>黄斑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细心饲养二<br>周.成年蟋蟀一般会在食物丰富,空间充足的<br>环境中自然交配.成年蟋蟀之性别如图一,母<br>蟋蟀在腹部末端中央有一根细长的剑状产卵<br>管. <br>图一 <br>(二) 产卵: <br>培养皿中放入浸湿的报纸,保持潮湿,做为简易产卵皿.另外准备一个透明<br>宠物箱,放入20只已交配的母蟋蟀,母蟋蟀会聚集在产卵皿内,以潮湿的报纸做<br>为土壤而产卵.经过12小时后(隔夜),移出产卵皿. <br>(三) 孵化: <br>将产满<B>蟋蟀卵</B>的报纸置入水中,左右摇晃使<B>蟋蟀卵</B>脱离,并以镊子夹除报纸.<br>绝大多数的<B>蟋蟀卵</B>会沉降於水底,残余破碎的报纸则浮在水中,利用水的浮力来<br>分离出<B>蟋蟀卵</B>;倾倒上层液体,使用过滤网收集下层之<B>蟋蟀卵</B>,而后分成1 6<br>组,每组200颗<B>蟋蟀卵</B>,分装於孵化碟(以滤纸做为底垫),再放入培养皿内(做<br>2<br>为孵化皿),最后将孵化皿放入孵化槽中(如照片1)并启动孵化装置. <br>本实验采固定湿度范围(80-90%),而控制气温之方式进行,进而了解温度<br>的增加对孵化<B>蟋蟀卵</B>的影响.实验组别的控制温度为第一组:30℃,第二组:31<br>℃,第三组:32℃,第四组:33℃,第五组:34℃,第六组:35℃. <br>初步实验发现,孵化率偏高,故进一步的实验便预先估计孵化率为七成五,<br>即200颗卵当中有150颗孵化(200×75%=150),然而,经由后续的实验发现,<br>在相同温度下孵化,卵的发育程度仍有差异性,不可能在同一时刻全数一起孵化<br>而出,因此本实验当中孵化期的计算以第75颗卵(150÷2=75)孵出的时间为终<br>止时间,而非第一颗卵孵出时间来计算.而孵化率的计算则是以该组第一颗卵孵<br>化的时间起算,之后2天内所孵化的数量与原有卵数的比值. <br>照片1<br>(四) 观察与纪录: <br>每日早,中,晚轮班进行观察以及拍照纪录卵的变化,并适时对孵化碟喷雾<br>以保持潮湿,避免卵乾扁死亡,影响实验结果.一旦发现有幼蟋破卵而出,则增<br>加观察次数为每日五回,纪录每组的孵化数量,并将幼蟋自孵化皿移出统一饲养. <br>(五) 困难排除: <br>自然环境中<B>蟋蟀卵</B>被产在土壤中,本研究的目的之一是观察卵的变化,除去<br>了土壤的保水作用,使得实验最大的困难在於:湿气的保留. <br>第一次实验,在孵化槽顶放置浅铁盘,以防湿气快速散失,保留约5公分的<br>出口.轮班观察时发现,孵化碟内的底垫(滤纸)不易保持潮湿,且愈高温愈乾燥,<br>每次必须大量喷雾,否则时间一久,卵很快便乾燥凹陷,而回天乏术. <br>第二次实验,为保留湿气而渐次调整出口使孵化槽较密封,却又发现蒸气在<br>浅铁盘内凝结后滴落至孵化碟中导致积水,卵浸泡於水中数小时将会死亡或导使<br>霉菌滋生,而整组失败. <br>第三次实验发现,温度愈高愈需要密切注意湿度的变化,并严防孵化槽过度<br>闷热,导致温度突增超过控制温度1℃以上.特别是第六组(35℃)最易出状况. <br>第四次实验发现,人为操作可能成为实验失败的主因之一.将孵化碟暂时移<br>3<br>出拍照或观察过久,温差变化使卵容易死亡,孵化碟进出孵化槽的次数愈多,愈<br>易影响控温器的恒温控制,以上诸多变因,使得实验未能全盘成功. <br>第五次实验,每次观察便放入湿度计测量,控制湿度范围介於80%~90%,<br>并加速观察与拍照动作,终於一次得到完整的六组数据. <br>伍,研究结果 <br>由本实验得知,温度对孵化期确实有显著的影响,见表1及附件1. <br>在30℃~35℃之温度范围,温度愈高卵的发育愈快,孵化期有愈短的趋势,故推论<br>温度与孵化期成反比关系,如图1所示;而在30℃~34℃之间,随著温度的升高,孵化<br>率并无明显降低,大约维持在80 %左右,但在35℃之下孵化,孵化率却突然降至55 %,<br>如图2所示,由此可知,孵化温度达到35℃时,对於卵的发育才有比较明显的阻碍. <br>本次实验采恒温方式,自然界的日夜温差并未考虑进去,而实验最后所孵化出来的<br>小蟋蟀,在实验完成之后便全数野放於校园中. <br>表一<br>组别 控制温度(℃) 孵化量(只)孵化率(%)孵化期(小时) 孵化期(天)<br>一 30 160 80 216 9.00 <br>二 31 164 82 202 8.42 <br>三 32 166 83 191 8.00 <br>四 33 150 75 179 7.46 <br>五 34 156 78 168 7.21 <br>六 35 110 55 154 6.42 <br>

大叫声 发表于 2008-1-22 11:34:55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青衣白麻</I>在2008-1-22 0:10:30的发言:</B><BR>
<P>要经过低温0--4度10小时</P><BR></DIV>
<P><FONT size=4>请说说为什么?</FONT></P>

一氓 发表于 2008-1-23 00:22:07

<P>在下斗胆进言:</P>
<P>决定胜负因素有很多,斗性强弱仅为一面。实验③毋宁说是“体质强弱”更为贴切。</P>
<P>此乃在下一家之言,纯属探讨,万勿见怪。</P>

青衣白麻 发表于 2008-1-22 00:10:30

<P>要经过低温0--4度10小时</P>

青衣白麻 发表于 2008-1-22 16:17:32

<P>呵呵</P>
<P>科学</P>
<P>你信不?</P>

青衣白麻 发表于 2008-1-22 16:30:58

北京 油 葫 芦的卵在10℃条件下保存20天后,通过一5-4℃低温不同时间处理后<BR>置于28℃条件下进行孵化,结果见表3-2e<BR>表3-2 在低温下不同时间处理北京油葫芦卵的孵化的影响<BR>冷处理时间(天)<BR>孵化时间(天)<BR>0 0.5 1 10 20 30<BR>孵化率%<BR>1136<BR>16.7c<BR>14.5a<BR>53.36<BR>13.5a<BR>70a<BR>13.8a<BR>66.7a<BR>13.8a<BR>73.3a<BR>14.9a<BR>70a<BR>第三章结果与分析<BR>从表 3-2 可看出,12小时处理孵化时间为14.5天,30天处理需14.9天,不经<BR>低温处理的卵孵化时间需要113天。显著性方差分析表明经冷处理北京油葫芦卵的<BR>孵化不因处理时间的长短而有明显差异(a=0.05),但经冷处理的卵孵化与未经冷处<BR>理的卵孵化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a=0.01)0孵化率差异稍有不同,超过1天以上时<BR>间冷处理的卵孵化率均超过了60%,最高达到73.3%,其孵化率之间无显著差异<BR>(a=0.05)。而经12小时冷处理孵化率为53.3%,与1天以上时间冷处理相比差异<BR>显著(a=0.05 )。但未经冷处理的卵孵化率仅达16.7%,与经冷处理的卵的孵化率相<BR>比,均达极显著差异(a=0.01)。表明北京油葫芦卵的发育过程中需要低温刺激,并<BR>且只需1天以上低温处理就可达理想孵化率,这为人工饲养缩短其生产周期提供了<BR>依据

青衣白麻 发表于 2008-1-22 16:43:09

不同 营 养 的食物对斗蟋斗性和繁殖能力有很大影响,人工繁殖的斗蟋<BR>斗性随世代累积而减弱甚至退化。研究不同食物饲养下对斗蟋的斗性变化<BR>和繁殖能力的影响,寻找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食谱。<BR>(1 )单一植食性食物室内饲养斗蟋,只用水果,相应的植物以及大米<BR>粒喂养,直至长成成虫。<BR>(2) 荤性食物室内饲养斗蟋,用鱼、蟹、黄粉虫等喂养,直至长成成<BR>虫。<BR>(3)混合性食物设置一个食谱,间或喂斗蟋以植食性食物和荤性食物,<BR>直至长成成虫。<BR>①不同营养对斗蟋繁殖能力影响分别取上述食物饲养的雌雄斗蟋20对<BR>配对,并设3次重复,交配观察其产卵时间、产卵数盘及卵孵化率及后代<BR>生长发育和行为;并进行室内饲养个体间交叉比较以及与自然种群个体相比较。<BR>③不同营养对斗蟋斗性的影响(a?分别取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和<BR>采集于田间的斗蟋置于观察器皿中。Cb)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交叉置<BR>于观察器皿中。(c7上述食物饲养的雄性斗蟋按食物种类分别置于观察器<BR>皿中。观察比较室内饲养个体的斗性差别,以及与自然个体斗性比较,其<BR>斗性强弱由胜负决定。

青衣白麻 发表于 2008-1-23 18:29:48

<P>上面的都是我摘抄的</P>
<P>好象是山东农大的学生的论文</P>
<P>中国人的文章不能全信</P>
<P>要看也要看外文的</P>
<P>下次我去查查</P>

闲散的青云 发表于 2008-1-23 23:03:18

等着看下文   辛苦辛苦   

一线乾绅 发表于 2008-1-26 00:13:28

8cuo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分享]孵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