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无技术,看了只让人犯困,咱给大家来点混劲的,提提神~色没了~
古人有说~重色变轻者,弃。好像是这样说的,管他呢,哪有这多认真的。不知众位怎么体会这个现象的,俺的感同身受的是~原先的重色没了,那就只好往轻里说了呗。
嘿嘿,不是说嘛,“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敢情这话出自道德经里的,不错,这才是弃者的出处。
所以,就有了俺的惊天一吼~色没了,此屁话就是这样来的。
(是与否,楼下接着说,欢迎异想天开、天马行空的小资论调,杜绝八股式俗套文章) 看了一遍,写的还行,为自己鼓下掌。{:soso_e142:} 又看了一遍,还凑和,再次鼓掌。嘿嘿,为自己。{:soso_e142:} {:soso_e128:}好事不过三,最后一次为自己鼓掌。{:soso_e142:} 有话咱可搁前头,这可是老子说的啊。{:soso_e120:} {:soso_e100:}{:soso_e100:} 要重色轻油??{:soso_e132:} {:soso_e160:} {:soso_e160:} {:soso_e128:}{:soso_e156:} 譬如工画师,心中无彩色。
,
我来转个贴,大家看看,主要是指重和轻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明确概念是判断与推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清晰的概念的界定,由此而来的判断和推理就也就很难保证其正确性。中国人不善于,或者说是不屑于去辨析概念,中国人对于概念的定义一向是模糊的。在中国古代史上,能不能找到一个明晰、全面、准确、严格的定义?几乎没有。中国的哲学家极少下定义,儒家讲仁?什么是仁?众说纷纭。老庄讲道,什么是道?没有定义。《墨子》中有一点,有对“同”、“异”等抽象概念的定义,非常难得,墨子很伟大。
但是,辨析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说:“盖一名必有一名之定义,此定义所指,即此名所指之物之所以为此物者,亦即此之要素或概念也。”同样的一个词,可以表达或者说是对应多个不同的概念。讨论问题之前,必须首先弄清这个词所表达的概念的定义,即一个概念的内涵。概念不清,那么围绕这个概念的一切讨论都会变得混乱甚至没有意义。辨析概念是逻辑思维中判断与推理的基础,概念不清,判断与推理就难以进行;即使进行,也可能会产生错误的或是模糊的结论。
当人们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首先对于所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概念要有一致的看法。如果对于概念的理解都不一致,甚至是完全相反,那么后面的问题的就没法讨论了,讨论下去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们谈的是不同的东西。 再来随便谈谈自己的观点,
古人,在把一个生命体·蟋蟀写成经谱的时候,它的指引科学是当时的科学,即围绕阴阳五行,
重色或者轻色,也是受到阴阳五行制约的,由于概念不清,
所以现在讨论起来相当吃力。
清浊之分,纯杂之别。 从古代的角度出发,虫在五色的基础上增添了紫色,
这是道家的文化对五行观的补充,这一补充涉及到当时统治阶层的需要,这里无需多说。
就已五色来说,所谓的重色,经谱没有明确表明或阐述,
此重色,是五色中的那一重色,
这是概念模糊的显示。
在紫色一门,经谱有比较多的阐述,也算是对其他五色的补充吧。 最后,根据楼主的思维延伸,联系《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要去研读经谱,理解重色,先要把重色和五色相连,甄选出,五色中哪一色属于,重色变轻色,弃。
哪一色重色变轻色·不弃。这是明确概念的所必需的。 轻重浓淡皆文字表述,一旦套用在活物身上就不那么可爱了{:soso_e120:} 再补充下,关于重色和轻色,在当前西学昌盛的情况下,再回到一千多年前,学习及掌握当时的科学,阴阳五行,并不具有太大的意义,所以无法理解的,根本无需在意。就算经谱里,没有这2句话,也不影响经谱的流传,以及现代人对蟋蟀的研究。 {:3_293:} 好啊,好啊。惊蛰到了,出来这多的好虫,欢迎诸位,楼上请。{:soso_e183:} 白清黄,够骚,俺喜欢。
有了重色的问询,才有了把老子请出来这一出。
哲学,管他东西方的,不都是用一个道理去解释另一个道理嘛,好玩就成。 孙建华,不够闷骚,再来,再来。 {:soso_e160:} 福临君玩,轻描淡写不闷骚,看咱的。
说这轻重,就是认知活物的变化范畴,就如同有重色虫,前秋开毛后迅速掉色,色回不来真就不可爱了,这大概是重色变轻的典范吧。
哪个有反对,反的可是老子。{:soso_e120:}